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149篇
基础科学   55篇
  73篇
综合类   387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结果表明,流域内荒漠化土地类型共有8类,分别为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风蚀残丘、戈壁、闯田、潜在沙漠化土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2.
根癌农杆菌介导获得稗草Ecppc转基因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携带pUbi-Ecppc质粒的3个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和C58c1),对经过预培养10~12 d的春小麦品种扬麦158、Bobwhite和扬麦12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对筛选中的抗生素浓度、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受体基因型、菌株-质粒组合等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单子叶野生C4植物稗草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Ecppc)导入小麦受体基因型,并得到具有潮霉素(Hyg)抗性的转化植株。从816块共培养愈伤组织中转化得到34株抗性植株,其中14株PCR检测为阳性。扬麦158的转化效率达3.03%。Southern和RT-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得到正确的转录。生理学检测显示,转基因小麦植株的光合速率和PEPC活性都有所提高。说明Ubiqintin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稗草PEPC cDNA基因在小麦中可以正确表达和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探讨PEPC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过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双季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畜牧业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节粮型”草食牲畜的高效舍饲畜牧业已向农区转移。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技术体系,2004—2005年在热量资源限制的两熟北缘区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周年高产的技术探索,对双季青贮玉米与冬小麦-夏玉米和单季春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量和生育过程的光、温、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双季青贮地膜玉米-玉米模式优于传统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与单季春玉米模式相比,在干物质生产率、能量、总辐射利用效率、光能生产效率上更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通过利用全年两季C4玉米的高光效,早春覆膜栽培以及两季品种有效配置,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熟区的自然资源,而且为该区畜牧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94.
赵明 《湖南饲料》2005,(6):20-21
近年来,全省广大饲料管理工作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饲料行业管理。在工作中认真贯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条例》为法律武器,注重饲料安全,狠抓饲料产品安全监管,加强行政执法,查处了各类违规违法案件,有力地打击了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了饲料和畜、禽水产品的安全,维护了广大饲料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在饲料行政执法中,还存在着随意执法、重复执法、违规执法等问题。现将主要问题归纳了几条,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似文献   
995.
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明  卓建伟  胡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95-3896
在Granger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测定财政支农各类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并从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执行两方面探讨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偏差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并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996.
民勤沙区50多年来沙尘天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尘天气是民勤沙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1953-2006年民勤沙区气象站的沙尘暴实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50多年来的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沙尘暴的年、月、季节变化特征、民勤沙区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与大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民勤沙区沙尘暴的日数20世纪50年代开始最高,60年代缓慢减少,70年代又有回升的趋势,到80-90年代在波动中逐渐减少,但波动很大,并出现2个高峰值(1988年、1993年),2000-2006年最少.从沙尘暴发生机理和形成机制来看,今后应在民勤沙区绿洲边缘,沿现代尘暴路径布置更多的监测点,以便进一步研究风速对沙尘释放、输送和搬运等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7.
珍稀特有植物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77年MSS及1990、2000、2005年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四合木分布区总面积约2824km2,由8个种群斑块组成,但其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衡;28 a来四合木种群数量迅速减少,且其减少速率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而人为干扰方式及程度不同是导致四合木种群动态时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四合木主要向沙地、以白刺为主的其它植被及工矿用地转化,表明工业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沙化是四合木生存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998.
【研究目的】构建含家稗Pdk基因的叶片特异性表达载体;【方法】通过PstI和SalI单酶切分别从质粒pRGN及pUCm-Pdk上获得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和Pdk基因,将其连入表达载体pCAMBI1301, 并通过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结果】构建了由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调控的Pdk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1301-Prbs-Pdk,选择标记基因为Hpt(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经酶切和PCR鉴定,表达载体已成功导入农杆菌EHA105中;【结论】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是C4光合途径中的关键光合酶,本实验中构建了含有rbcs启动子的适于单子叶植物转化的Pdk基因表达载体,为提高转基因植物光合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响应及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类耐冷性不同的玉米组合为材料,在萌发期分别进行低温(6℃)和常温(25℃)24 h的浸种处理,测定吸胀时期的吸水速率、电导率、脱氢酶、α-淀粉酶活性以及发芽指标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耐冷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反应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耐冷型玉米的子粒吸胀迅速,造成种子吸胀损伤程度大,其电导率相应增大,脱氢酶活性较低,导致发芽率、发芽指数的降低;耐冷型吸胀缓慢,膜系统恢复的速度较快,上述指标的降低有很大程度的减轻;中耐冷型居中。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率比率、根冠比比率均与电导率比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种子脱氢酶比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膜的稳定性及脱氢酶活性的增强是耐冷性品种耐吸胀冷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赵明  李建国  张宾  董志强  王美云 《作物学报》2006,32(10):1566-1572
挖掘作物产量潜力,探索作物高产新途径,实现产量新突破一直是作物科学的艰巨任务。本文在分析作物逆境反应的补偿基本规律和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作物广义补偿的概念,即作物系统的构成因子间发生不平衡变化,并通过系统调节使得不同程度变化因子之间产生补偿效应统称为作物补偿。按其变化因子间的变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得失补偿和差异补偿。得失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上,有些因子损失原有的性能为代价以换取另外因子的改善和提高,这通常出现在逆境条件中,是作物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补偿。差异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构成因子共同增效中,增量多的因子与增量少的因子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获得补偿的特殊现象。作物补偿在补偿效果上可分为超量补偿、等量补偿和部分补偿;在补偿的层次和范围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在作物与环境、作物内部各因子间以及从群落到分子水平各层次均可存在补偿机制。基于作物于广义补偿和产量分析的“三合结构”基本框架,指出作物高产突破是基于得失补偿基础上重点突破差异补偿,所采取的技术途径是结构性挖潜和功能性挖潜,两条途径在作物超高产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物补偿机制及其挖潜途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高产突破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