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4篇
  17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五台山高山林线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楠  韩进斌  赵建儒  刘敏 《土壤》2019,51(5):970-978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SOC)已经成为全球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热点,特别是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这一气候变化敏感区。对五台山高山林线附近亚高山草甸(CD)、华北落叶松林(HL)和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YH)SO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植被SO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SOCD则与之相反,且其SOC和SOCD分布均具有"表聚效应"。五台山亚高山森林(HL、YH)土壤SOC总含量和总SOCD都高于亚高山草甸(CD),与中国亚高山土壤一致,但与亚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不同;且五台山亚高山土壤总SOC含量和SOCD与中国亚高山土壤均值近似,大于其他各大洲均值。显著影响五台山SOC的因素(P0.05)与世界尺度亚高山土壤不同,且土壤厚度和气候因子(P0.05)对世界尺度亚高山森林SOC的影响比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壤(P0.05)显著。因此,五台山亚高山森林土壤固碳能力比亚高山草甸强,其亚高山土壤的SOC总含量和总SOCD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平均水平,而中国亚高山土壤碳库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来减少多尺度研究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2.
为了探索气候条件变化下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最适播期,通过研究中早熟、中晚熟、晚熟三个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不同播期与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不同播期对株高、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影响显著。中早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15日左右、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5日左右。积温、降水量与播期的关系是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株高的影响是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是最佳播期产量最高,提早和推迟播期产量都表现为减产。积温与产量、降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均呈正相关,但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203.
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农产品供给是农户以利润最大风险最小为经济目标农户的理性行为,它既受到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成本、风险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政策法规、中介组织、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探究贵州省遵义市主要烟区烟草中重金属含量及来源。[方法]对遵义市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代表性植烟区烟苗、烟叶中8种重金属Cu、Cr、Zn、As、Ni、Cd、Pb和Hg含量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烟苗中8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u、Cr、Zn、As、Ni、Pb、Cd、Hg,烟叶中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Cr、Ni、Cd、Pb、As、H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烟苗重金属和烟叶重金属来源相似。[结论]烟苗中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烟叶样品。烟苗和烟叶中重金属的来源与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大气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205.
通过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洞庭(DT)、黄河(HH)、黄沙(HS)、日本(RB)以及绿卡(LK)(洞庭与黄河杂交子代,DT♀×HH ♂)5个不同群体16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绿卡与其母本洞庭群体先聚合,然后再与其父本黄河群体聚为一支,而黄沙和日本群体另外聚为一支,然后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得到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1.93%和11.02%,累计贡献率达62.95%;在16个测量参数中挑选9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61.7%~89.5%,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华鳖5个不同群体分为两大支.  相似文献   
206.
西江野生鲮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部分鲤科鱼类中具多态位点的74对微卫星引物对鲮基因组DNA进行筛选扩增,其中11对引物可稳定扩增且有较高的多态性,占总引物数的14.86%,并利用筛选的引物对西江段3个野生鲮群体(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1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引物扩增得到等位基因数为4~23个,大小为100~374 bp,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49 8,不同群体的观测杂合度为0.510 5~0.627 3,期望杂合度为0.712 0~0.765 6,深色群体、浅色群体、西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Nei氏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745 1±0.388 4,0.763 2±0.396 8,0.708 1±0.371 2,0.739 2±0.385 2,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相比,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一致.运用Genetix 软件计算得到4个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26 8~0.070 3.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6.96%,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占93.04%,固定系数为0.069 64,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主要表现在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而野生群体之间的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7.
对采集到的一株野生食用菌,经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确定其为糙皮侧耳(平菇);将其与7个生产平菇品种进行拮抗试验,结果均存在明显的拮抗线,表明其具有特异性。菌丝生长特性及不同栽培模式出菇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在25℃时生长速度快,表现洁白、浓密;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较适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模式,在此模式下表现出菇整齐、菌盖深灰色、菌肉肥厚、菌柄硬实、菌褶密集,头潮菇生物学效率为54.5%。  相似文献   
208.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生物化学药剂,通过平板药效试验研究了9种常用化学农药与生防菌寡雄腐霉发酵液联合施用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降低化学农药的常规施用浓度,并与寡雄腐霉发酵液联用能明显抑制番茄晚疫病菌,抑菌率可达70%;代森锰锌、百菌清和多菌灵农药与寡雄腐霉发酵液联用对寡雄腐霉菌的抑制作用较小,但能有效抑制番茄晚疫病菌,达到防治番茄晚疫病和降低农药残留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9.
冬小麦生产年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耗水量、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及其与降水量、耗水量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分析显示:麦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年自然降水,降水多,耗水量大,产量高,一个生产年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否则耗水量小,产量低;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并非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年份,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肯定是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低的年份;上年收墒期降水充沛,土壤水库贮水充足,可以有效防御和缓解来年春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是冬小麦丰产的基础,同样,即使底墒不足,只要春季降水充足、适时,冬小麦也可以取得较好收成;如果上年秋旱和当年春旱同时出现,天旱地也旱,必然导致冬小麦大减产。  相似文献   
210.
半干旱区‘冀谷31’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夏谷区主栽品种冀谷31为材料,通过测定微集水种植和露地栽培(对照)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干物重、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和叶绿素含量,探讨武安市半干旱区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为该技术在半干旱夏谷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微集水种植较对照增产16.28%,土壤水分含量在10~20 cm深度提高10%以上,膜内土壤温度最高升高2.4℃,净光合速率提高15.44%,叶面积指数提高11.5%,SPAD值提高10.07%。因此,微集水种植具有显著增产的作用,其生理机制在于:微集水种植起到了保墒升温作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促进了根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在此基础上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亩穗数经济性状得到提高;后期提高了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防止了早衰,减少了秕谷。因此将微集水种植作为半干旱地区谷子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科学依据,应积极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