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54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为了科学评价土壤的固碳性能和潜力,以黄土和红土母质及其发育的黑钙土为供试土壤,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耕层和母质层土壤样品,研究添加有机物料后土壤重组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变化。针对东北玉米主产区黑钙土秸秆还田技术推广中亟待阐明的科学问题,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模拟了一个作物生长期内,黑钙土母质和耕层土壤添加不同比例的玉米秸秆后,重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供试耕层土壤和母质中的重组有机碳含量、原土有机碳复合量均呈同步增加趋势,但原土有机碳复合度呈逐步下降趋势。在耕层土壤中,原土有机碳含量越低的土壤,其重组有机碳增量和原土有机碳复合量增率越大,说明原土有机碳含量低的土壤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母质层土壤重组有机碳增量、原土有机碳复合量增率和追加复合量均大于耕层土壤,说明母质的固碳潜力远大于耕层土壤,且红土母质的固碳潜力更强。  相似文献   
92.
吉林省黑土区玉米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吉林省黑土区玉米种植过程中氮肥用量偏高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残留高等问题,在习惯施氮量的基础上设降低10%、20%、30%、40%的不同氮肥减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无机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伏龙泉和米沙子试验点降低20%氮肥用量、开安试验点降低30%氮肥用量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降低,减氮处理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氮肥用量可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中无机氮的积累(硝态氮)。玉米施氮量在223 kg/hm2时玉米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播种前基本一致。吉林省黑土玉米种植区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不会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同时会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玉米收获后耕层无机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93.
大颗粒球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养分释放规律的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肥效试验,探讨大颗粒球肥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静水培养试验表明,大颗粒球肥氮素累积溶出率达到80%所需要的时间较掺混肥延长1 h,两种肥料在7 h氮素基本完全溶解。田间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大颗粒球肥的残留率达30%时所需时间为15 d,较掺混肥延长10 d;氮肥累积溶出率达97%时,大颗粒球肥需要20 d,较掺混肥延长15 d。田间肥效试验表明,同等施肥量条件下,施大颗粒球肥的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优于掺混肥,最高产量达13 306 kg/hm~2,较掺混肥增产7.54%;氮肥利用率增加20.4%。  相似文献   
94.
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化草原微域内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现场观察测定了土壤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室内分析了土壤各发生层次主要理化性质。结果表明:2种土壤剖面表观形态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理化性状差异大,尤其表现在土壤盐化碱化强度的悬殊。剖面土壤各发生层次的pH、电导率(EC)、碱化度(ESP)值均较高。ESP与总盐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盐量越高,其碱化度值也越高。剖面土壤盐分组成主要以中Na+、CO32-、HCO3-为主,垂直方向上土壤各发生层次变异较大,反映水盐运移速度强度不同,形成微域内2种苏打盐碱土类型。  相似文献   
95.
白浆土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主要农田土壤之一,研究白浆土对腐殖酸的吸附作用,可为探究白浆土的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批量平衡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白浆土及其组分(包括去有机质土壤、粉粒、黏粒)对腐殖酸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吸附时间的延长,白浆土及其各组分对腐殖酸的吸附量逐渐增加;整个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快速(0~30 min)和慢速(30~480 min)反应阶段,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优于Elovich、双常数和伪一级动力学方程。白浆土及其各组分对腐殖酸的吸附量随腐殖酸初始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通常优于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随白浆土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其对腐殖酸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9,24.1,15.6 mg/g。而白浆土不同组分相比,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依次为黏粒>去有机质土壤>粉粒,黏粒对腐殖酸的吸附量分别是原土的2.15~3.88倍,去有机质土壤的1.61~2.21倍,粉粒土壤的7.90~8.65倍。有机碳含量低的白浆土对腐殖酸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黏粒含量高的白浆土对腐殖酸的吸附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96.
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春玉米田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黑土区春玉米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氮素淋洗造成的环境风险,设置了8个肥料运筹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对黑土区春玉米田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优化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优化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表现出明显的表聚趋势,表明优化的有效性.但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淋溶液量和淋溶液养分含量仅低于增施氮肥处理的,常规、增氮和优化处理的淋溶液硝态氮含量均超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7.
冻融作用下黑土有机碳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田间监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有机碳数量变化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黑土有机碳变化的机理,为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冻融交替对黑土有机碳总量及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对水溶性有机碳影响较大.随着冻结温度和冻融频次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在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原有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大,但新加入的有机物质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可增加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98.
黑土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吉林省黑土进行了无机磷形态组成的研究,并在无机磷分组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进行了黑土各组无机磷对有效磷(Olsen P)的通径分析。研究结果为黑土无机磷各组分对有效磷的相对重要性为Ca2-P>Al-P>Fe-P>Ca8-P>O-P>Ca10-P。在黑土无机磷的组成中只有Ca2-P、Al-P和Fe-P对有效磷含量影响较大,Olsen法提取的有效磷主要是Ca2-P,而Al-P、Fe-P是Ca2-P的有效补充。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有效磷与对其影响较大的二因子间的回归方程:y=2 433+0 466x1(Ca2-P)+0 134x3(Al-P)。  相似文献   
99.
盐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2个耐盐水稻品种和2个盐敏感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盐胁迫对水稻植株生物量积累、光合特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耐盐水稻品种和盐敏感型水稻品种地上和根系的干鲜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盐敏感型水稻品种的地上部鲜质量与根系干质量的下降最为显著。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作用(Tr)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耐盐水稻品种Pn、Gs、Tr和Pn/Ci的下降均低于盐敏感型水稻品种。同时,耐盐品种水分利用效率(WUE)也高于盐敏感型品种。盐胁迫条件下,耐盐水稻品种和盐敏感型水稻品种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变化并不明显,气孔限制百分率(Ls)均较低,品种间差异也不显著,而表观叶肉导度显著下降,由此推测盐胁迫条件下Pn的下降并非因为气孔的限制,而与RuBPCase活性的下降有关。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和根系的渗透性调节物质脯氨酸、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其中以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最为显著(P<0.01)。盐胁迫下叶片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增强,膜透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增加,同时,根系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0.
东北黑土耕层土壤黏粒矿物组成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东北黑土耕层土壤小于2μm黏粒的化学组成和X衍射分析基础上,对不同纬度的15个黑土的黏粒矿物组成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耕层土壤黏粒矿物属伊利石—蒙伊混层矿物类型,但其组合因区域不同有所差异,高纬度黑土为伊利石—蒙伊混层型,低纬度黑土则为蒙伊混层—伊利石—蛭石型。影响黏粒矿物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有降水、温度、作物类型。由于这些因素在空间上的显著差异,使黑土黏粒矿物演化序列处于伊利石向蒙伊混层或蛭石的不同阶段,导致东北黑土黏粒矿物组成在纬度上形成显著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