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1篇
  5篇
综合类   11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61.
在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植被受到剧烈影响,但植被又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这使其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植被指数是指卫星探测数据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是反映植被的存在、数量、质量、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的指数。目  相似文献   
62.
绿洲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新疆绿洲为例 ,详细讨论了绿洲景观内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成因 ,并针对这些问题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对绿洲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讨论 ,结果认为 ;对于绿洲景观而言 ,只要从加强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灌排配套 ;调整优化绿洲农业结构 ;完善和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绿洲 -荒漠交错带建设 ,即可实现绿洲环境的可持续性 ,进而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3.
沙生植物的蒸腾耗水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阐述了利用非称量测渗仪 ,研究了沙枣、新疆杨、花棒、沙木蓼、柠条、梭梭、白皮沙拐枣等 7种植物的耗水日进程变化和沙枣、沙木蓼、白刺等 3种植物的蒸腾强度变化 ,分析了它们与气象因素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4.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高山带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本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为研究范围,对其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物种的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高等植物17种41属57种其中以禾本科(8种),菊科(7种),毛莨科(7种),莎草科(5种)和十字花科(5种)占优势,该区域植被包含了两个垂直带;高山草甸和高山垫状植被,另外在高山流石滩上也出现了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高山植物群聚,根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共划分出了苔草群系(Form.Carexsp)。嵩草群系(Form.Kobresia sp),高山莓群系(Form.Sibbaldia terandra),高山红景天群系(Form.Rhodiola coccinea),柔子草群系(Form.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等5个群系18类植物群落,利用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所作的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高山流石滩植被的多样性最低,而以垫状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同时,在研究区300m的海拔高程范围内,其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5.
赤峰市林业建设的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赤峰市地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的半干旱地区 ,是国家林业局 (原林业部 )在西北地区重点扶持的两个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典型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该地区的河谷川地农田林网和丘陵岗地草田林网模式 ,指出其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示范意义 ,并就西部地区林业建设的一些认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67.
以湖南省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为基础,用Visual Basic语言编辑程序,建立湖南省森林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人工更新率R1、新造林面积率R2和开发建设项目占地率R3三个速率变量的变化,模拟7种方案,计算湖南省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从2006—2050年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以湖南省现实情况和湖南省"十一五"规划为依据确定的基本方案是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68.
根据洛阳城市特点及其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林业的多面需求,分析洛阳城市森林建设的布局依据及布局原则;根据其地貌差异、森林资源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情况,在此布局依据与布局原则下分别从整个市域及城近郊区2个尺度对洛阳城市森林建设进行布局和建设。根据对洛阳市域范围与林业发展主要相关要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洛阳市市域尺度"三区三带一城九极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并根据洛阳市市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城市规划等相关资料总结出"一环四岸四楔多核"的洛阳市城近郊区城市森林建设布局。    相似文献   
6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西宁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西宁市近10年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1年的0.871 2 hm2·人-1上升至2011年的2.206 1hm2·人-1,增幅达153.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2001,2005和2011年分别为0.243 2 hm2·人-1、0.232 0 hm2·人-1和0.305 5 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以年均20.3%的速度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0.628 0 hm2·人-1增长到2011年的1.900 6 hm2·人-1;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是西宁市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西宁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70.
扬州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方法,依照自然地貌特点,研究了扬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土地利用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地貌类型简单,主要由平原区和丘陵区组成。平原区面积和斑块数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3.54%和73.71%;区内95%以上的耕地、水体、草地面积分布在平原区。整个景观组分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8%。区内水网密布,天然河湖面积大,水体占总面积的19%。居民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总面积和总斑块数量的11%和61%。林地和草地面积仅各占1%。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高,景观均匀度指数不高,土地类型分配不均匀,在整个区域内表现为水田、居民点和湖泊为主要的土地类型,水田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平原区和丘陵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地貌特征指出:发展平原区林、农、牧、副复合经营的商品林建设,以低丘岗地植被恢复为主加强丘陵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以及在整个区域加强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和"三网"防护林体系建设应成为扬州现代林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