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4篇
  2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国家和地区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政策的比较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截至2002年底,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产品实行自愿标识或强制性标识管理制度。从标识类别、标识范围、标识阈值及标识豁免政策、标识内容以及是否允许进行阴性标识等5个方面对不同国家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政策进行了比较,并对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甘蓝原生质体无性系的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一代杂种‘报春’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进行了染色体倍性、气孔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目以及形态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中,除了存在正常二倍体外,还存在四倍体、非整倍体以及混倍体。染色体倍性与叶片下表皮非叶脉部分气孔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是明显的相关性,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叶绿体平均数相差一倍。再生植株的外部形态也有明显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996年起,转基因棉花在国际上大面积种植,目前已有40个转化事件批准商业化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在我国,转基因棉花是第一个广泛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与此同时,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转基因棉花的基因飘流进行了研究。根据10多年来积累的数据,0.1%下的阈值距离为70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陵水、三亚、乐东三县(市)是各类水稻(包括转基因水稻)冬季南繁的主要基地或中心。计算并绘制海南南繁区乡镇尺度水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图,为南繁水稻育种设置合理的隔离距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已建立的水稻基因飘流模型和阈值分析方法,依托南繁区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了该区域乡、镇尺度向不育系和栽培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the 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of gene flow,MTD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参照中国农业部有关水稻种子生产的质量标准,阈值分别设为1%和0.1%。【结果】南繁区向不育系的MTD1%平均值为(110±31)m,最短为53 m,最长为195 m。向不育系的MTD0.1%平均值为(169±44)m,最短为75 m,最长为271 m。向栽培稻的MTD1%均小于1 m;MTD0.1%平均值为(3.4±1.1)m,最短为0.6 m,最长为5.8 m。向不育系和栽培稻的MTD0.1%两者相差近50倍。南繁区MTDs有2个高值区和4个高值点,3个低值区和5个低值点。以陵水、三亚、乐东为主体的南繁区,地处热带,三面临海,北面有五指山为屏障。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春季和初夏盛行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因此,南繁区的沿海陆地平原大都风速较大;沿海陆地与五指山区之间为中、低山丘陵地带,丘陵的走向和高度决定了该区的风向和风速;五指山南坡附近的丘陵地区,风速会因屏障效应而明显减小。【结论】地形特征和大气环流影响风向和风速,决定了南繁区MTDs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东翼、西翼和南部沿海平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南麓的屏障区域。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 (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MTDs)。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国南方稻区MTDs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之间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北之间首先在南方丘陵地区逐渐减小、越过南岭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大。(3)利用人工构建的普通野生稻与基因(Bt或bar)飘流后代栽/野F1杂种混栽群体,经多年多代跟踪观察,分析了转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发现栽/野F1杂种在3-5年后完全消失,混栽群体中检测不到外源的Bt和bar,有理由推测普通野生稻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4)研究了小规模田间试验中采用花期隔离和布帐隔离措施降低水稻基因飘流率的效果;调查了海南、广东、广西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居群与相邻种植的栽培稻花期相遇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究了基因拆分技术作为生物学限控措施从根本上限控基因飘流的效果;以本研究的结果及对国际上主要农作物基因飘流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在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和监管中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10年回顾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植物在批准商业化之前通常要求在控制条件下开展实验。我国规定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的隔离距离为1 000 m,该距离大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转基因油菜基因流研究的数据显示,自然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不超过3%,多数在1%以下,隔离距离和保护行可以显著降低异交率,隔离距离400 m处异交率低于0.01%。白菜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率则要高得多。建议对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监管采取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0.1%允许阈值下,普通甘蓝型油菜的隔离距离可设为400 m,而以异花授粉为主的其他油菜(包括白菜型油菜与其他类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隔离距离可设为1 000 m。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转基因抗虫水稻在我国已经获得安全证书,且其他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也进入田间试验和环境释放阶段,因此,水稻的基因漂流备受关注。归纳和分析了近10年来国内外水稻基因飘流的数据和信息,分别包括向栽培稻品种、不育系和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频率最大,其次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品种的飘流频率最小,并提出了向这三种类型水稻基因飘流的0.1%阈值距离。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飘流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和食品潜在风险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对2010年前主要农作物转基因飘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特别是对一定允许阈值下的基因飘流距离进行了归纳。在分别报道各种作物的基因飘流数据前,对调研的背景、目的及所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基于科学分析,建议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来控制转基因飘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低能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法于 1993年首次获得成功 ,本研究通过这一技术将抗菌肽ShivaA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明恢6 3成熟胚中 ,经过诱导愈伤和绿苗分化 ,并再生植株 ,经PCR检测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几种结球甘蓝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某些生化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ata)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一般具有两条主要酶带,其中,PX_3非常稳定,不随品系而变,PX_2则具有明显的品系间差异,在迁移率0.193到0.265的范围内显示出三种酶带类型:PX_2~s、PX_2~m、和PX_2~f。对PX_2~s、PX_2~m、PX_2~f和PX_3各酶带的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甘蓝叶片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和细胞色素氧化酶酶谱相一致。品系间杂种的酶谱完全决定于亲本。亲本的酶谱相同,一代杂种的酶谱也没有变化;亲本的酶谱有差异,一代杂种则出现互补。对R_1萝卜胞质不育甘蓝及其轮回亲本的研究表明,R_1萝卜胞质不育甘蓝的酶谱随其轮回亲本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