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7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家蚕春期繁育过程中,蚕卵从产下到浴消南在室内保存6个月左右,由于蚕卵蛋白质含量,对有的昆虫来说,量种营养丰富的食料,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很容易受到害虫的为害,造成经济上的较大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家蚕繁育中对蚕卵的消毒是十分重视,但通常的消毒对蚕家许多害虫的控制没有多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的江苏的武进,浒关等多家蚕种场发现一种食害蚕种的新害虫,后来相继发现该虫在部分蚕种场发生较普遍,经笔者鉴定,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的米缟螟Aglossa dimidiata Haworth但有关该取食蚕种的特点,对蚕种的为害及造成损失等尚未见报道,笔者经过两年多观察并以蚕卵为饲料进行饲养,初步掌握了形态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特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2.
烟青虫滞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研究了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ée)安徽凤阳种群滞育诱导和解除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在24和26℃下,滞育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h11min和12h 04min。6龄幼虫为主要敏感虫期。以7和16℃下处理60天以上为滞育解除的适宜条件。春季越冬蛹眼点移动后的发育起始温度为15.24℃,有效积温为152.03日度,眼点移动和羽化进度可用Stinner的累积率曲线来描述。  相似文献   
53.
本文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系统随机性大、兴利目标众多,且很多目标之间不可共度,各用水户的保证率各不相同等特点,依据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将其分解为调入、调出区,并对调入区调蓄工程采用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进行优化,完成跨流域水资源系统整体优化。随着调水工程的增多、调水规模的加大,本文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兴利调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二甲戊灵胁迫对伊乐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二甲戊灵对伊乐藻植株叶绿素含量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及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二甲戊灵可以抑制伊乐藻叶绿素a合成,促进叶绿素b合成,降低植物体光合能力;(2)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伊乐藻SOD活性均低于CK,除第2天F处理(4 mg·L~(-1))外,其余各组SOD活性在各测定时间内表现为浓度越高SOD活性越低;随着二甲戊灵浓度的升高,第2天时,除F处理(4 mg·L~(-1))外,其他各组伊乐藻POD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第4,6,8天,POD活性先升后降,第10天则呈降-升-降的趋势;(3)处理后第10天,随着二甲戊灵浓度的增加,伊乐藻体内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先升后降,分别至1 mg·L~(-1)和2 mg·L~(-1)达到最高,可溶性蛋白(SP)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且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上述结果均说明二甲戊灵影响了伊乐藻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55.
不同来源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来自日本和中国的松材线虫所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并通过菌落形态、氧化酶检测、接触酶试验,革兰氏染色和ABT自动检测等方法,确定了中国的松材线虫所携带细菌的主要种类为假单胞菌和泛菌属,而日本的松材线虫所携带的主要是产气肠杆菌、产吲哚金黄杆菌、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56.
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概况及其防治新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振德  唐艳  谢立群 《广西园艺》2003,(4):J014-J016
本文概述了荔枝蒂蛀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研究的进展 ,并提出了今后荔枝蒂蛀虫研究的重点及其防治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