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基于新型控释肥的机插侧深施肥,可以实现简化施肥次数,减少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20年在安徽江淮水稻主产区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基包膜控释肥(MFi)机插侧深施,江淮杂交中籼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3.5 kg/667 m2)基础上减量20%,江淮常规中粳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10%,或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20%+1次孕穗肥,均可以实现不减产(平产或略增),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d,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37.2%,至还田后120d腐解率达60.9%;秸秆腐解速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秸秆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秸秆还田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油菜秸秆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6.4%、7.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融合区块链技术能够加快粮食安全生产数据和经济信息共享,做到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业务流程优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安全可信体系,进而促进优质粮食安全生产、拓展全产业链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本文设计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运作机制与流程,将区块链技术引用到粮食安全生产信息中,详细分析了区块链在粮食产品安全信息中的技术设计、应用方案和前景展望,并分析了粮食产品安全信息区块链技术体系面临的挑战。粮食产品安全信息区块链技术体系对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农产品从播种—收获—产品—消费的全程溯源,对农业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规模化、智能化和统一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安徽沿淮地区气候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沿淮地区旱种旱管栽培,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旱稻品种5个,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7个;明确了沿淮地区以旱优73为代表的杂交旱稻的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播种期6月5-12日,播种量2.0 kg/667 m~2左右,氮肥用量10~14 kg/667 m~2;在施肥过程中适当降低基蘖肥用量、增施穗粒肥,基、蘖、穗肥比例以4∶4∶2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实地机插田间小区试验(非人工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3种施氮水平组合2种穗肥比例共6种氮肥运筹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kg.hm-2的施氮量,配合基蘖肥∶穗肥为6∶4的运筹方式有利于群体茎蘖平缓消长,减小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个体矛盾,提高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优化群体质量;同时有利于培育大穗,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而高产;是安徽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杂交中籼水稻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比较水稻花期高温胁迫和正常生长条件下功能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功能叶中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下降;高温造成结实率下降(降幅达22%~30%),并影响粒重(下降8%~14%),导致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32%~44%);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功能叶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还讨论了水稻耐高温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近年江淮地区水稻孕穗开花期间持续高温天气(7月中下旬气温≥35℃,持续5d)造成中稻空、瘪子率提高的现状,本试验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通过对水稻生育进程、光合能力、产量结构等的测定分析,发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剑叶光合生理的影响及对水稻结实灌浆的调控作用是不同的。喷施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萘乙酸(NAA-N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6-BA)可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改善水稻结实性状,该措施可作为一种补偿途径减轻前期高温对水稻的伤害,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