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144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10篇
  203篇
综合类   912篇
农作物   128篇
水产渔业   211篇
畜牧兽医   407篇
园艺   262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6 毫秒
81.
辽甜11号是以自交系02-39-1-2-2-5-1101为母本,自交系02-43-3-4-4-3-54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母本02-39-1-2-2-5-1101是2002~2005年用系统选育方法,从抗枯萎病的原始材料白糖罐中经过6代选育而成的早熟、抗枯萎病的白瓜自  相似文献   
82.
用混合基质、砂、田土3种基质对豫西山区5种野生百合中层鳞片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5种野生百合中层鳞片都具有较强的扦插繁殖能力,同时证明5种野生百合中层鳞片在不同基质中的扦插成活与成球情况不同,混合基质最适宜野生百合中层鳞片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83.
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对Ⅰ~Ⅱ期梭子蟹稚蟹(平均体长0.2~0.3 cm)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6.2~27.8℃F,6种渔用药物对梭子蟹Ⅰ~Ⅱ期稚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硫酸铜1.4 mg/L、纤虫清2.5 mg/L、清苔净16 mg/L、二氧化氯3.7 mg/L、强力杀菌消毒剂4.2 mg/L、二溴海因36.8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硫酸铜0.47 mg/L、纤虫清0.62mg/L、清苔净4.1 mg/L、强力杀菌消毒剂1.1 mg/L、二氧化氯1.1 mg/L、二溴海因13 mg/L.梭子蟹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硫酸铜>纤虫清>三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清苔净.其中硫酸铜、纤虫清的安全浓度相对较低,在梭子蟹养殖过程当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84.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一项农业新技术。以玉米和水稻为例,验证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种子经过处理后,最高增产分别达到106.0kg/667m^2、125.0kg/667m^2,且作物长势旺盛,基本不发生病虫害,减少了农药支出,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享十会效益,  相似文献   
85.
以发酵豆乳为材料,分离出四种酵母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鏊定和发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酵母菌在豆乳的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代谢旺盛,具有互补性,用其制作的豆乳既有大豆的香味,也有酒精的醇香味,口感易被接受.与乳酸菌发酵豆乳相比,口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6.
大麦籽粒黑胚病是大麦根腐病在种子上的一种症状表现。它主要由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在大麦灌浆期侵染,引起籽粒胚部变黑。正常年份,感病品种的黑胚率在10%左右。若收获期间遇雨,黑胚率可达30%以上。该病害可导致大麦酿造品质的下降,影响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87.
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分析撒坝猪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变化以及遗传多样性 ,拓宽遗传背景 ,指导和促进撒坝猪的保种工作。 利用“京芯一号”SNP 芯片对云南省楚雄州种猪场 100 头保种撒坝猪群体的 DNA 进行遗传群体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撒坝猪保种群体的有效群体含量(Ne)为 21,群体的多态性标记比例(PN)为 0.533,群体的期望杂合度(He)为 0.263,观察杂合度(Ho)为 0.275;G 矩阵表明公畜与母畜之间基因组亲缘关系呈中等;100 头撒坝猪保种群体可分为 A ~ G 7 个家系;在 100 头撒坝猪保种群体中,共检测到 3552 个长纯合片段(ROH),长度在 8.20 ~621.32 Mb,每头撒坝猪含有 2 ~ 53 个 ROH,且平均个体 ROH 长度为(319.38±111.39)Mb。 该撒坝猪保种群体基于ROH 的近交系数(FROH)平均为 0.130,中位数大于 0.125。 本研究表明,该保种撒坝猪群体内家系数量适中,个别家系公畜数量较少,各家系个体数差异明显,群体中可能存在非撒坝猪的外来血缘,个体亲缘关系呈中等程度,近交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8.
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假设单位养分增产量与施肥量之间为线性模型,结果导致最高施肥量之前和最高施肥量之后的施肥效应是对称关系。这种模型设定偏误以及模型存在的强烈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是建模成功率明显偏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研发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旨在提高二元肥效模型的适用性。在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基础上,根据植物营养元素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原理,构建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并通过氮、磷、钾二元组合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检验新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推荐施肥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水稻、花生、马铃薯、毛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17个氮磷、氮钾、磷钾二因素肥效田间试验结果中,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均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但典型肥效模型仅占试验点总数的58.8%,模型一次项系数或二次项系数代数符号不合理以及推荐施肥量属于外推的非典型式占41.2%。基于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拟合上述试验结果,同样均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典型肥效模型的比例占试验点总数的88.2%,非典型式模型(均属于推荐施肥量外推)比例仅占11.8%,建模成功率较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提高了29.4个百分点。两种模型的最高产量施肥量之间、经济产量施肥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线性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分别仅有0.9153和0.9161,表明当二元二次多项式模型推荐的最高施肥量或经济施肥量每增加1 kg时,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的相应推荐施肥分别仅增加0.915 3 kg和0.916 1 kg,较好地克服了二次多项式模型推荐施肥量偏高的问题。分析表明,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是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的简化式和特例,新模型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9.
为丰富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A,OTA)的植物毒性及其作用机理,探究钙在OTA诱导的植物毒性调控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添加外源Ca2+,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thylenebis(oxyethylenenitrilo) tetraacetic acid,EGTA)及OTA等处理离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通过形态学观察,叶片相对电导率、活性氧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测定等研究钙对OTA诱导的拟南芥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0 mmol/L),外源Ca2+单独处理,拟南芥叶片形态学无明显变化,EGTA与OTA分别处理均会引起拟南芥叶片失绿、坏死病斑的形成,而Ca2+与OTA共同处理,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叶片失绿、坏死病斑的形成,EGTA加剧OTA的毒性作用;OTA处理使拟南芥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外源钙能显著抑制OTA引起的拟南芥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P<0.05),20 mmol/L Ca2+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1.32%.此外,OTA处理使拟南芥叶片细胞ROS的爆发及MDA的积累,对拟南芥造成氧化损伤,钙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ROS爆发(P<0.05),减少MDA的生成,抑制率分别为29.7%和71.4%.研究结果说明OTA能诱导拟南芥的植物毒性,钙能显著抑制OTA诱导的拟南芥植物毒性,钙在拟南芥受外界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土壤裂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裂隙的发育是土壤自身内在属性在外界条件变化时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息息相关,对农田水肥蓄积、坡体稳定、地下水污染等的危害很大。本文首先阐释了土壤裂隙的内涵及其与孔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后从形成机制的角度对土壤裂隙进行了分类,并归纳总结了水平裂隙和垂直裂隙的描述方式及裂隙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对干缩裂隙发育的外因及内因做了较深入的讨论,最后对土壤裂隙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建议,旨在为土壤裂隙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