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123篇
综合类   2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我国江南茶区(安徽、浙江)和华南茶区(福建)典型茶园土壤及各自相邻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5oC和6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通过28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地区林地改种茶园显著抑制了净硝化速率;与安徽地区的林地和茶园土壤相比,浙江和福建地区林地和茶园土壤净硝化速率很低(N,0.2 mg/(kg·d)),且林地改为茶园后对土壤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安徽地区植茶年限超过10 a的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低于邻近的林地土壤,而植茶年限为10 a的茶园土壤与邻近的林地土壤差异不显著。浙江和福建茶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各自对照的林地土壤。安徽地区土壤的N_2O累积排放量与p 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林地改为茶园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和氮肥的施用,p H降低抑制了净硝化速率,进而降低N_2O排放。  相似文献   
42.
扩散法与质谱测定技术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中土壤、水等样品中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测定。为建立一套可快速、准确测定土壤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扩散培养体系,针对土壤样品无机氮量的变化特点,从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试剂选择和用量等方面对扩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对于大部分无机氮浓度大于2 mg L~(-1)的土壤样品,20 ml土壤提取液,在不小于250 ml的蓝盖瓶中,悬挂两张各滴加了10μl 1 mol L~(-1)草酸的滤纸,加入0.1 g的Mg O,25℃下以140 r min-1的转速振荡培养24 h即可完成对样品中NH4+-N的扩散与回收;换入2张加酸滤纸继续摇培48 h可基本去除残余的NH4+-N;再换入2张加酸滤纸并加入0.1 g的戴氏合金振荡培养24 h即可。对于无机氮浓度低于2 mg L~(-1)的土壤提取液,需用50 ml提取液按以上条件进行扩散培养即可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方法大大缩短了扩散法所需的实验周期,实现在一份样品内同时完成NH4+-N和NO3--N的扩散与回收,减少了样品的需要量,并通过优化Mg O、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的用量减少杂质氮可能带来的污染。  相似文献   
43.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Eh和温度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稻生长期土壤Eh处于适宜CH4产生的水平时,土壤Eh对CH4排放季节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这时土壤温度却显著影响CH4排放季节变化;当水稻生长期相当一段时间土壤Eh处于抑制CH4产生的水平时,土壤Eh的季节变化与CH4排放季节变化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土壤温度却没有。  相似文献   
44.
镇江丘陵区稻田化肥氮的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密闭室方法对镇江丘陵区典型稻麦轮作制度下的水稻插秧、分蘖和孕穗期施用尿素的氨挥发进行了测定,并对施肥后土壤pH的变化及其对氨挥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有明显的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损失率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有很大的差异,分蘖肥的氨挥发显著高于基肥和孕穗肥,受温度、植株状况以及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氮挥发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田面水的pH值在施肥后有明显的昼夜波动,而氨挥发损失受田面水pH值变化的显著影响。稻草对不同生育期施肥的氨挥发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5.
前茬季节稻草还田时间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前茬季节稻草还田时间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与前茬季节前施用稻草(稻草早)相比,水稻移栽前施用稻草(稻草晚)的处理CH4排量增加了3.04(1996年)和7.12(1997年)倍。稻草还田时间还明显影响CH4排放和土壤Eh的季节变化。稻草晚处理土壤Eh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皆处于适宜CH4才降为负值,在此期间几乎没有CH4排放。  相似文献   
46.
上海地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慧琳  韩勇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04,41(4):503-510
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了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矿化量为全N的 4 0 %~ 9 4 % (N 6 0~ 2 4 1mgkg-1)。通过偏相关分析 ,矿化量只表现为与全N相关。矿化期间pH变化较大且与矿化量直线相关。选择 (1)有效积温式 ;(2 )一级反应式 (One pool模型 ) ;(3)两部分一级反应式 (Two pool模型 ) ;(4 )带常数项的一级反应式 (Special模型 )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Two pool模型和Special模型最优 ,后者体现出温度效应。通过参数分析和实际应用可能性剖析 ,认为Special模型能对实际情况下的氮素矿化作出更为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47.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储量和作物固定碳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磊  蔡祖聪  丁维新 《土壤学报》2005,42(5):769-77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化肥以及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对耕层土壤有机C储量变化和作物固定C的影响。处理包括化学肥料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化学肥料氮和有机肥氮对半施用(1/20M)及不施肥(CK)七个处理。均衡施用N、P和K,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储量,而养分缺乏的施肥,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抵消N2O排放后,只有外源有机碳输入的OM和1/2OM具有净的碳固定。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Y)与土壤有机碳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1.3231X-1942.7(r=0.9840, n=7)。作物固定碳量和可以返还到土壤的根茬和秸秆中有机碳量都以NPK、NP和1/2ON施肥处理最多。若固定于根茬和秸秆的碳返还到原施肥土壤,则这些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多。但从经济效益考虑,最佳的施肥方式为有机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48.
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颜慧  蔡祖聪  钟文辉 《土壤学报》2006,43(5):851-859
磷脂脂肪酸(PLF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可通过不同的生化途径合成不同的PLFA。一些PLFA可作为分析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记”。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PLFA方法。本文介绍了表征微生物的一些PLFA、从土壤中提取PLFA的方法以及用GC-MS分析PLFA的原理。本文还将常用的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传统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方法依赖于培养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微生物群落;Biolog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多样性,即可反映微生物群落如何利用各种碳源底物,但对快速生长和适合在Biolog实验条件下生长的小部分群落成员有强烈的选择性;核酸分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而PLFA方法相对于上述几种方法有诸多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例证明PLFA方法的特色或独到之处,也分析了其缺点。采用PLFA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有助于获取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全面而完整的信息。  相似文献   
49.
作物N、P、K含量对于平衡施肥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在河南封丘潮土进行的长期肥料试验,以NPK处理为参照,分析肥料N、P、K不同配比处理的小麦、玉米子粒和秸秆中N、P、K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子粒或秸秆中N、P、K含量或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提供给小麦和玉米的N、P、K养分是否均衡。因此,通过作物收获物养分含量和比值及其产量分析,有可能为施肥是否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均衡需求提供一个诊断标准,为下一季同一作物的施肥提供依据。文章还提出了制定相对参照标准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0.
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在氮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程谊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19,56(3):507-515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虑作物氮形态喜好特性、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欠佳。本文提出最大化满足作物氮形态喜好,氮肥形态、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高度契合才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施氮量、减少活性氮向环境的扩散;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程度也是引进新的作物或者实施新的施肥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减氮增效措施指出了另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