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质量是支撑地球生物圈和进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8块,测定土壤微生物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微生物商)、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碱解氮、销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土壤酶活性(转化酶...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地、园地、人工草地、荒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和乔木林地等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呼吸(RS)和土壤有机质含量(SOM)进行了测定.分析了MBC,MBN,RS,SOM和全氮(TN)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功能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MBC和MBN分别在84.14~512.78和4.29~41.83 mg/kg之间,RS在108.69~235.71 mg/kg之间.荒地和乔木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和RS值较高,农地较低;SOM在0.510%~1.547%之间,在乔木林地和经济林地较高,在农地,园地和人工草地较低,且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和RS与SOC,TN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可以用来表示土壤健康水平.农地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后会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含量,尤以表层土壤增幅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MS2000激光粒度仪,获取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境内10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4个层次40个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PsD),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分析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各土壤样品质地相同,分形维数D变化不大,在2.230~2.521之间;〈0.002mm的土壤粒径体积百分含量与D显著相关,而其余各粒径含量均通过与〈0.002mm的相关性对D产生间接影响,表明PSD的D可以充分代表土壤细化的程度与比例。土壤累积体积分数具有非线性特征,1个D值无法表征整个粒径测量范围内的土壤PSD,因此,以15脚为界,确定了2个分形域,分别计算D1和D2,存在D1〉D2的关系,且用D1和D2计算的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董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49-6050,6052
[目的]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陕北米脂县为例,在野外调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noco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土壤性质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结果]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地利用>植被类型>退耕年限>植被盖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是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最主要的环境制约因子,而退耕年限则与土壤养分的积累关系密切。[结论]该研究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董莉丽 《干旱区研究》2014,31(4):709-714
植被恢复可改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护。通过对渭北旱塬礼泉县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壤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在林地和永久性荒地中较农地大,而农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较大。矩法参数(Cs)在农地和一年荒地中为负值,而在林地和永久性荒地为正值。土壤有机质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线性正相关,粒级小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最小,随粒级的增加,有机质线性增加,表明存在于水稳性团聚体内部的有机质矿化程度降低,同时也表明有机质为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渭北旱塬植被恢复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16.
吴起县退耕还林样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粒级体积百分含量,并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土壤颗粒组成的单一和多重分形特征,以说明陕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减少土壤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荒地和林地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分数和分形维数(D值)较梯田高,而砂粒体积分数较低。D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体积分数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05mm和0.05-1mm体积分数分别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多重分形中的Dq(q≤0)和D1/D0不相关,与Dq(q≥1)显著负相关。林地和荒地土壤粒径分布的Rényi维数谱较梯田土壤的宽。退耕还林还草可使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分形维数增大。在该研究区,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和单一分形维数可作为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的指标,而Rényi维数谱的相关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取。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陕西省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揭示土壤有机质与地形、植被类型、气候和土壤其他属性的关系,为该区土壤碳汇(碳源)功能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通过采集陕西省12个样区不同植被类型和地形条件下的85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利用SPSS 16.0中的K-means聚类和Canoco 4.5软件中的冗余(RD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浓度在2~6级之间;并表现为由南至北,由西至东大致呈降低趋势;在各样区,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89~14.84倍;同一样区不同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不同;各影响因素中,除经度和无霜期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均显著,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最大,坡度和坡向的影响程度较低,且交互影响作用明显。[结论]除农地转变为果园外,农地退耕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有机质含量增加日益显著,生态系统逐渐由碳源转变为碳汇。  相似文献   
18.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董莉丽  郑粉莉 《土壤》2010,42(2):302-308
将激光衍射技术和分形分析结合,多重分形分析应用多重分形参数Rényi维数谱,研究土壤粒径分布(PSD)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SD分形维数D在2.28~2.47之间,D与土壤黏粒含量线性相关。计算黏粒、粉粒和砂粒分形维数D黏粒、D粉粒和D砂粒,三者之间存在D黏粒D粉粒D砂粒的关系,分别用D黏粒、D粉粒和D砂粒计算分裂概率,发现小团粒具有较小的分裂概率。因此,分裂概率具有尺度依赖性,并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多重分形分析表明,由PSD获取的Rényi维数谱为反S型递减函数,与理论的多重分形Rényi维数谱相似,说明土壤PSD具有多重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董莉丽  寇萌 《土壤》2021,53(4):841-849
为了研究渭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同一坡面上的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和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土壤呼吸等土壤属性在3种人工林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破碎率均较高,各团聚体水稳性指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在3个样地的顺序均为油松林刺槐林苹果园,土壤无机碳含量的顺序为刺槐林苹果园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分别与团聚体水稳性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但同时,无机碳含量存在一个阈值,当低于或高于这一阈值时,其含量与团聚体水稳性分别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无机碳含量较高时,应降低其含量,并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遭受侵蚀的风险;土壤结构稳定性各指标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各项土壤属性,油松林在提高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大于刺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