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61篇
  8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温度胁迫对棉花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胁迫对棉花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EffectofTemperatureStressonCottonFiberInitiation棉纤维由单个的胚珠表皮细胞经分化、伸长、次生壁增厚和脱水成熟四个阶段发育而成。分化启始是纤维发育的基础,决定单粒种子上的纤...  相似文献   
82.
盐分胁迫对海陆杂交棉及亲本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陆杂交棉及其亲本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盐分胁迫对海陆杂交棉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胁迫下海陆杂交棉及其亲本生长及干物质积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杂交棉表现出较强的抗盐性。盐分胁迫下杂交棉根/冠比显著提高及其渗透明显高于双亲是其表现出抗盐性的主要原因。中度盐分胁迫(5ms·cm-1)能促进海陆杂交棉及陆地棉的生殖生长,特别是对杂交棉。此特性在盐地棉花生产上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3.
去早果枝对抗虫棉产量、品质和早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以早发型(鲁棉研17、21)、晚发型(鲁棉研18、22)和两者的杂交种(F1)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山东省商河县和夏津县进行了去早果枝试验.结果表明,早发型抗虫棉和杂交棉去早果枝的皮棉产量比各自留果枝的对照分别提高了3.3%和5.7%,而晚发型品种2004年略有减产,2005年在夏津减产6.2%.去早果枝显著减少了伏前桃的比例、增加了伏桃比例和棉花株高,早发型品种的生育期基本不受影响,而晚发型品种的生育期则平均延长了2.1 d.去果枝与留果枝相比,平均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分别提高了2.6%和2.3%,麦克隆值降低了5.6%,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去早果枝对棉花后期早衰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在山东省东营市选择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0.15%、0.35%和0.50%的高、中、低产田各一块,种植中早熟品种鲁棉研18或早熟品种鲁棉研19,结合取盐碱土盆栽,研究了不同含盐量棉田的盐分、养分含量变化及棉花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高产田有机质与碱解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偏低、有效钾含量中等,而低产田则表现出有机质少、贫氮、缺磷、富钾的特点。三类棉田的土壤盐分皆是春季和秋季高、夏季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整个生育季节内变化不大,而氮、磷、钾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大田条件下,中、低产田比高产田分别减产10%~17%和27%~39%,而相应盐土盆栽条件下则分别减产2.8%和6.7%。  相似文献   
85.
硝态氮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氮源,其吸收利用是一个高度协调复杂的调控过程。植物为了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进化出了适宜不同环境的硝态氮吸收利用机制。植物根系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硝态氮受体,可以感受外界硝态氮浓度变化,并启用高亲和力或低亲和力硝态氮吸收系统,从而吸收硝态氮;硝态氮进入根系后,大部分被运输到地上部进行同化作用,合成大分子物质,以促进植物生长;如果地上部硝态氮含量过多,植物可把多余的硝态氮运送到液泡内储存,待需要时再从液泡转运至细胞质中利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老叶和成熟叶片中的硝态氮可被转运到新生组织中,促进新生组织生长。硝态氮吸收利用过程中大量硝态氮吸收、转运、储存、同化和信号调控基因被有序激活并协调工作,促进植物高效吸收利用硝态氮。本文主要针对NRT1和NRT2硝态氮吸收转运相关基因及其功能,以及参与初级硝态氮反应的相关转录因子和小信号多肽在硝态氮信号传导和组织间的信号交流进行综述,以便深入理解植物吸收利用硝态氮的机理,为高效利用氮素的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的创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6.
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叶片最大羧化速率的高光谱估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Maximum Carboxylation Rate,V_(cmax))是表征植被光合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叶片V_(cmax)对氮素的响应对预测植被光合作用和未来植被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国欣棉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生理参数和叶片反射光谱,探究V_(cmax)与生理参数及光谱指数的关系,建立叶片V_(cmax)最优反演模型。结果显示,棉花叶片V_(cmax)在苗期至蕾期不受施氮水平的影响,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氮素逐渐成为影响叶片V_(cmax)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叶片V_(cmax)与含氮量的相关程度最高,远高于叶片V_(cmax)与叶绿素、比叶重的关系。对叶片V_(cmax)与光谱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由蓝光和红边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能较好的预测叶片V_(cmax),其中表现最好的为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697,445)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445,694),决定系数(R~2)均大于0.75。最后,以生理参数和光谱指数为基础,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构建棉花叶片V_(cmax)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由RVI445,694、光化学植被指数(Photochemical Vegetation Index,PRI)、修正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m ND705)所构建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精度最高(R~2=0.809, RMSE=16.93μmol/(m~2·s)),叶片含氮量和叶绿素所构建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次之(R~2=0.801,RMSE=17.01μmol/(m~2·s)),高于其他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利用高光谱指数可以有效地估测棉花叶片最大羧化速率,结果可为叶片V_(cmax)准确反演和评估光合能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7.
完善山东棉区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山东棉区已经形成了以适期早播、适中密变、中等群体为主要内容的栽培技术体系,但这一技术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完善拓展现行栽培技术体系,是山东棉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针对山东棉区复杂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文中提出了以常规简化栽培、精播高产简化栽培和矮密佳高产栽培三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的设想,并对其适应范围、理论依据、初步实践效果和进一步完善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8.
对4个陆地棉品种进行低温、NaCl和热水老化处理,发现种子的发芽率受到显著影响,但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鲁棉14号在耐低温、耐盐以及抗老化方面皆优于其他供试品种。所测各品种的K+、Na+渗出量和电导率与其种子的抗逆性密切相关。通过测定种子老化后K+渗出量或电导率,不仅可以作为确定种子活力的指标,也可作为估测种子抗逆性的简便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9.
对大田生长的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adense L.)8个品种的纤维伸长、次生壁加厚及成熟纤维的品质的研究表明:纤维的伸长符合方程 Y=a_0+a_1x+…+a_5x~5。北农-1在开花后14d 纤维伸长最快,到24d 停止伸长;海7124在开花后12d 伸长最快,到25d 停止伸长;8763依在开花后18d 伸长最快,到36d 停止伸长。纤维的伸长与次生壁加厚相重叠,8763依和海7124的重叠程度比北农-1大。品种间纤维品质差异的原因在于纤维发育上的不同。与品质关系最大的纤维发育特征是纤维快速伸长期的长短,纤维伸长与次生壁加厚的重叠程度。  相似文献   
90.
1992~1993年对冀鲁豫三省60个产棉县(市)的调查和分析表明,我国北方棉区棉花单产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在于棉田质量下降、投入减少、品种混杂和以棉铃虫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北方棉区棉花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是增加棉田投入,提高棉田素质,完善麦棉套种的配套技术,搞好以棉铃虫为主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强化常规植棉技术、推广植棉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