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61篇
  8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抗虫棉品种间杂交组合F_1和F_2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杂交棉二代的生产利用价值,于2002~2003年在临清对6个抗虫棉杂交组合的F1 和F2代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6个组合的F1 代皮棉产量皆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15显著增产,说明利用现有常规抗虫棉品种(系)可以选配出产量超过鲁棉研15的组合。6个组合的F2 代也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其中H3和H4比对照鲁棉研21显著增产,说明有些抗虫杂交棉的F2 代仍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2.
【目的】去叶枝是我国传统的棉田管理技术,但现有研究认为叶枝具有保留利用的价值。因此进一步探索棉花留叶枝的可行性及对库源关系、叶片衰老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与机理十分必要。【方法】于2004~2005年在山东临清比较研究了大田稀植(3.0株/m2)条件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去叶枝和留叶枝后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与去叶枝相比,留叶枝棉花的衣分变化不大,全株平均铃重有所降低,铃数显著增多,2004和2005年的皮棉单产分别比去叶枝的对照提高了9.8%和6.2%, 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略低于去叶枝的对照。留叶枝棉株的绿叶比例和冠层叶绿素含量高于去叶枝的棉株,但主茎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留叶枝具有中前期增源、后期扩库的作用,但对中前期的“流”似有不利影响。【结论】抗虫杂交棉在稀植条件下保留叶枝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这与留叶枝增源、扩库的作用有关;留叶枝没有从根本上延缓棉花冠层的衰老,也没有改善纤维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3.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作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生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此关键节点,回顾总结我国现代棉花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对棉花栽培的成果转化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我国棉花科技工作者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形成与调控进行了系统研究,促进了棉花栽培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评述了棉花轻简抗逆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理论和技术;盐碱地播种保苗、抗盐防涝栽培和水肥协同运筹技术;果-棉间作复合种植理论与技术;机采棉化控塑型与脱叶机理与技术;在智慧植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展望未来,棉花栽培通过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技术和农机装备等紧密结合,在深化和拓展栽培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栽培管理效果和拓展棉花产业链,促进棉花栽培理论和技术创新发展,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4.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作物生产存在的熟制单一、生态脆弱、农田周期性返盐和面源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盐碱地“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管理策略和作物生态高效生产技术。轻度盐碱地以发展粮油作物为主,坚持“种轮防返”策略,利用粮油作物与耐盐作物周期性轮作、粮油作物宽幅间作轮作,防止返盐,保持地力;中度盐碱地坚持“用养结合”策略,合理布局棉花、高粱、油葵、饲草、绿肥等耐盐作物,科学配置一熟、两熟及单作、间作、轮作等种植模式,采用轻简化机械化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实现用养结合;重度盐碱地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复合种植模式,覆盖地表、抑制返盐、保护生态。通过分类施策、用养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提高,引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5.
科学核算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对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所处的状态和实际水平,对深入了解黄河流域棉区的农情、棉情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1 436.50元、1 418.79元和1 440.72元;每6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1 927.76元、2 036.77元和2 430.99元;每666.67 m2表观纯收益分别为491.26元、617.97元和990.28元,都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表明植棉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受气候变化和市场价格影响,年际植棉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差,相关补贴对稳定植棉收益具有重要功能。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千克皮棉表观总成本分别为12.35元、12.37元和14.8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47%、10.81%和12.71%,物化成本分别为4.71元、4.88元和6.2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59%、38.62%和38.7...  相似文献   
196.
祁杰  董合忠 《中国棉花》2023,(10):39-41
目前黄河流域棉区主要采用春棉品种、一年一熟、早春播种、地膜覆盖、精细管理、人工多次收花的栽培模式在中低产田种植棉花,虽然棉花产量较高,但用工多、投入大,吐絮分散,难以集中采收,且残膜污染严重。在多年试验基础上,用无膜晚播短季棉替代早春覆膜春棉,改精细管理、分次收花为轻简管理、集中收获,建立了短季棉无膜轻简栽培技术,省工节本,纯收益高于覆膜春棉,推广应用前景好。简要总结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集中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栽培技术要点,为黄河流域棉区发展短季棉无膜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7.
南疆盐碱地植棉长期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排盐适墒播种的种植模式,耗水量大、生产成本高。为节约用水,创造性地将在新疆北疆普遍应用的棉花“干播湿出”技术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将滴1次出苗水改为微量多次滴水,形成了南疆盐碱地棉田微量多次滴水控盐增温成苗增产技术,不仅能提高盐碱地的出苗和保苗率,还能大量节约用水。从备播、播种、出苗保苗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这一新技术,为南疆盐碱地棉田节水播种保苗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8.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近些年来,受粮食安全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和自然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与总产持续下降,但单产却有所提高。从近3年山东省棉花种植规模、成本和收益、影响棉花生产的因素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全省棉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列举了当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棉花单产的3种绿色轻简高效植棉新技术,提出了稳定和恢复棉花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探索山东省棉花生产恢复性发展新路径,实现棉花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9.
为解决鲁西南两熟制传统植棉机械化程度低、投入大、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创建了花椒间作蒜后直播短季棉“三元”轻简高效栽培新模式,成功示范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播前准备、机械精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脱叶催熟收获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