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本实验为掌握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的半致死剂量(LD50)。通过预实验,得到实验剂量的上限剂量对数值(Xk)和下限剂量对数值(Xi),实验组间距(d),再确定实验组药物浓度。实验设1个对照组,7个实验组药物浓度分别为15.85,19.50,23.99,29.51,36.31,44.67和54.95mg/L。每个实验组放置雌、雄蟹蟹种各10只,平均体重(5.95±0.48)g。以一次性给药方式,观察和记录24h和48h实验蟹种的死亡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中概率单位程序进行概率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显示,7个实验组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24h急性毒性试验死亡率分别为0、0、0.15%、0.35%、0.85%、0.95%、100.0%、100.0%。直线回归方程:Y=-16.104 1+11.519 2log(Dose),R2=0.897 4(P>0.8)。24h半致死剂量(LD50)为25.004 86mg/L,95%可置信区间23.313 96~26.806 31mg/L。48h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蟹种在24h基础上均无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浮游生物在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过程,尤其是前期蜕壳阶段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池塘水质状况,于2021年3、5、6月,在成蟹2~4蜕壳期,对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6属57种,浮游动物4类17属3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7×103~1.15×105cells/L,平均生物量为(14.99~1 837.30)10-4mg/L;浮游动物密度为1.21×102~3.79×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2.67~49.81 mg/L。指出,成蟹2~4蜕壳期,池塘水质为中污型水质;溶解氧和温度影响浮游生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到的ipu-miR-143靶基因进行生物学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微管相关蛋白基因RP/EB家族EB1基因的3′-UTR区具有ipu-miR-143的潜在作用位点。结合对几种近缘物种中RP/EB家族EB1基因和miR-143的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 推测ipu-miR-143在斑点叉尾 中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因此, 本研究将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3′-UTR(含有miR-143靶位点)构建到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的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鉴定。采用HEK293CCK两种细胞进行细胞转染, 两种细胞中转染miR-143 mimics组荧光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共转染miR-143 inhibitors, CCK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8.27±1.02)与对照组相比(5.44±1.55)显著上调(P<0.05); 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6.30±1.19)与对照组(4.26±0.84)相比有所上升, 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miR-143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本研究旨为后续深入研究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但育苗场选用的亲本大部分规格较小河蟹,导致养殖的商品蟹规格也偏小,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蟹种的需求。大规格河蟹亲本(雌蟹250克/只以上)虽然成本高,但后期养殖的商品蟹普遍偏大,是优质蟹、品牌蟹的重要来源。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河蟹育种团队开展了两组大规格河蟹土池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5 cm)和深层(5-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0.11)和总钾(1.78±0.11)显著低于健康组的pH(7.91±0.05)和总钾(1.95±0.13),而水溶性盐总量(1.50±0.23)显著高于健康组(1.05±0.19)。在0-10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表层和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湾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分析结果表明,总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总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春季河蟹放养管理技术包括清塘消毒、水草栽种、蟹种选择与放养、肥水培藻、水质调控、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清塘消毒、蟹种选择与放养、肥水培藻是影响河蟹前期成活率、蜕壳生长的重要要点。一、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前,应排干池水,充分晒塘,以池底晒干开裂为宜,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是我国的渔业大省,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334.4万吨,位居全国第6,实现渔业总产值352亿元,列全国第3位。2002年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受农业部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委托,对江苏省的特色水产品(河蟹和对虾)进行了主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以此解析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8.
采用ISSR技术对三角帆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分析了ISSR—PCR扩增时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酶浓度、甲酰胺浓度等,建立了三角帆蚌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状况奠定基础。最终确立的适用于三角帆蚌ISSR扩增的25μl反应体系为:MgCl2 1.5mmol/L,dNTPs 0.2mmol/L,引物0.2μmol/L,Taq酶1.0U,甲酰胺1%,DNA模板量约50ng。  相似文献   
19.
正为获得安全、便于操作的蟹种消毒方法,实验选择池塘养殖中健康和步足损伤的蟹种,通过高锰酸钾、聚维酮碘、土霉素3种药物对实验蟹种进行浸泡和投喂,观察药物对步足损伤蟹种蜕壳和成活率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实验选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淳河蟹养殖基地养殖的双年系F_1代蟹种,随机选择平均体重约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察分析中华绒螯蟹(下简称河蟹)对不同长度、开口的掩蔽所以及曾被栖息或占领过的垫层的选择性,探究其对不同微生境的选择性,初步掌握未来河蟹的工业化立体养殖中掩蔽所和垫层的设置方法。结果表明,在掩蔽所试验中,河蟹显著选择长度较长的掩蔽所和两端开口的掩蔽所,白天时掩蔽所的选择率极显著高于箱底,夜晚时则无明显选择倾向;在垫层试验中,无干扰的情况下,河蟹对3种旧垫层(自己/异性/同性)都表现出显著偏好,对毛糙垫层的选择性极显著高于光滑箱底;单独饲养且强干扰(强光、异种入侵、人类干扰)情况下,对新旧垫层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但是对毛糙垫层的选择性仍然极显著高于光滑箱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