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0篇
  7篇
综合类   47篇
水产渔业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灭多威(methomyl)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传递效应,开展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不同浓度(0、2、10、50μg/L)灭多威的富集效应,并从水体暴露传递和食物传递两种途径开展了灭多威在普通小球藻、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斑马鱼Danio rerio体内的传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球藻暴露于低浓度灭多威(2μg/L)中72 h后,其生物富集系数(BCF)最高(17 549.99),富集量为33.28μg/g;以高浓度灭多威(50μg/L)暴露处理96 h的普通小球藻作为大型溞饵料,投喂9 d后,大型溞体内灭多威的最大富集量为6.02μg/g,其生物放大系数(BMF)为0.177 0,未存在生物放大效应;50μg/L灭多威直接暴露组斑马鱼在暴露4 d后,体内灭多威富集量最高(0.72μg/g),且显著高于含灭多威的大型溞投喂组(0.12μg/g)(P<0.05)。研究表明,普通小球藻对灭多威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并能通过藻-溞-鱼食物链将灭多威传递给大型溞和斑马鱼,经传递的灭多威能够抑制水生生物的摄食、代谢等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43.
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产污系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试验塘养殖方法研究了单养模式下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沉积物产污系数.结果表明,单养模式下罗非鱼亲本培育塘的沉积物含水率、总有机质、TN、TP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氮磷比分别在61.07%~68.87%、5.42%~6.82%、2.12~3.18 mg·g-1、0.34-0.45 mg·g-1g、15.39~24.92μg·g-1和5.74~7.85之间,上述指标在池塘水平分布上没有表现出变化的规律性.面积法和产量法计算得到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分别变化在5.60~15.13 kg·m-2、1.81~5.08 kg·m-2、7.24~23.86 g·m-2、1.13~3.08 g·m-2、0.06~0.18 g·m-2、161.76~526.85 g·m-2和7.89~30.35 kg·kg-1、2.55~10.19 kg·kg-1、10.43~47.86 g·kg-1、1.59-6.18 g·kg-1、0.08-0.36 g·kg-1、256.37~1 004.69 g·kg-1.同时,面积法计算显示,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效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产量法计算显示,除底泥有效磷的产污系数差异不显著外(P>0.05),两试验塘的湿泥、干泥、总氮、总磷、有机质的产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当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放养密度、投喂饲料等要素基本一致时,用面积法测定的沉积物产污系数比用产量法测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4.
为了研究养殖池塘中脱氮硫杆菌的分布状况及在水体中与相关理化因子的关系,分别分层采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精养池塘底泥样品和水样,采用最大可然数法(MPN)对底泥和水体中脱氮硫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测定分层水样理化指标值。结果表明:底泥和水体中,随着深度增加,脱氮硫杆菌数量均逐渐减少,底泥中变化为从每克干重105数量级降到102数量级,水体中为从每毫升103数量级降到102数量级;脱氮硫杆菌数量与几种理化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硝态氮呈正相关关系,与硫化物呈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为硫化物和硝酸根的分布为池塘中溶氧分布必然结果,而硝酸根诱导了其细胞内同化型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45.
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6.
分别采集集约化养殖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池塘底泥、表层水、塘边裸露土壤样品,采用脱氮硫杆菌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分离得到3株细菌,通过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鉴定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命名为TD1、TD2和TD3.在30℃下,采用静置、厌氧培养实验研究这3株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繁殖特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特征、硫酸根产生状况、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培养液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索养殖环境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菌株生长速率、介质pH降低速率和氧化还原电位上升幅度均表现为TD1>TD2>TD3;菌株硝态氮脱除效率和硫酸根浓度升高速率均表现为TD1>TD2>TD3,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则表现为TD1<TD2<TD3;TD1更适合异位修复,TD2更适合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47.
中国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评述(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兴起以鱼-菜共生模式为代表的原位修复技术和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异位修复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该研究从水体富营养化的角度,以池塘氮循环为切入点,评述了这2种养殖池塘环境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其涉及的面积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评述结果认为,只能通过鱼-菜共生模式降低池塘养殖的产排污系数,但通过推广该模式实现全国池塘养殖生态收支的平衡是困难的。虽然循环水养殖模式无法避免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其零排放的特点使其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8.
旨在研究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利用Biolog 技术对不同摄食状态下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六大类碳源利用情况及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对醇类和胺类的利用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其他类碳源利用情况基本相同;RDA分析表明,NH4+-N、NO2--N、NO3--N是影响不同摄食状态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摄食状态的罗非鱼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9.
从养殖投入和环境带入两个方面综述了淡水养殖鱼类产品中主要危害物质的来源途径,论述了主要危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等的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危害物质在淡水养殖水产品中的安全控制策略,即以防为主,实时监控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开展有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和风险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50.
我国渔业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消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甚大。渔业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渐显著。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具有富集作用,已经影响到了水产品以及人类的生活。本文将就国内渔业水体重金属的来源、危害、污染状况,以及这类污染的消除技术作一综述,并提出了消除水体重金属的发展方向,对保护渔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