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82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柳河流域径流、泥沙时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河是东北地区泥沙问题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具有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大量沉积以及向辽河泥沙输出量高等特点。对柳河流域径流、泥沙要素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进行时变过程分析,并研究径流量与泥沙输沙量的相关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结果表明,柳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及年际分配都很不均匀,且有随时间的发展更不均匀的趋势。径流量与输沙量之间有着很密切的相关关系,各站的关联度由0.560~0.921不等,但总体上,关联度较大。  相似文献   
22.
融雪与降雨侵蚀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融雪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缺乏针对性研究。选择吉林梅河口吉兴径流小区2015年、2016年春季融雪侵蚀观测结果和已有降雨侵蚀数据,对比融雪与降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产流产沙次数、径流深、侵蚀模数,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侵蚀和融雪侵蚀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融雪条件下P值范围为0.001~0.46,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于融雪侵蚀的防控效果最好,在融雪时期表现出周期短,融水量少的特点;水平坑措施对融雪侵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融水的拦控上;融雪条件下耕作措施中地埂植物带侵蚀模数及径流深大于横垄。融雪侵蚀地区(尤其是坡耕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设计时,应兼顾降雨和融雪两种侵蚀类型。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阐明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沈阳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产学研结合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4.
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宁省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别土壤侵蚀差异很大.定量研究辽宁省不同区域、不同地类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如何进行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为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具有深远意义.以前人研究手段为基础,以辽宁省第4次土壤侵蚀遥感成果为依据,对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各地类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林地最为严重,耕地次之;风蚀以草地最为严重,同时风蚀对耕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5.
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防治解冻期土壤侵蚀,以东北长白山地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农耕地进行实测观测,分析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坡向解冻期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土壤水分、温度、剪切力、反射辐射及局部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构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解冻期土壤侵蚀从坡上、坡中到坡下依次增大,随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趋势减缓,南坡最大而北坡最小,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和坡向土壤侵蚀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基于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3个因子的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2=0.903)。研究结果可为解冻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冻融作用对棕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环境的方法,研究土壤磷素吸附-解吸行为,采用Langu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定量研究冻融作用对土壤磷素吸附机制的影响,同时建立土壤磷素解吸量与吸附量关系方程,进一步探讨冻融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棕壤对磷的吸附规律一致,吸附量均随着平衡溶液中磷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与未冻融土壤相比,冻融后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变得平缓。冻融条件下磷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相关性最好。土壤磷素解吸量与相应最大吸附量符合线性相关。冻融后土壤磷固定吸附量低于未冻融土壤,即冻融过程促进土壤磷素释放,增加了土壤磷流失风险。多次冻融循环对土壤磷吸附-解吸行为影响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27.
东北漫川漫岗区侵蚀沟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北漫川漫岗区位于黑土区核心位置,侵蚀沟发育严重。利用3S获取侵蚀沟数量、长度等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坡度、坡长,分析侵蚀沟发育特征及三因素对侵蚀沟发育影响。结果表明:东北漫川漫岗区75.11%的发展沟处于发育初、中期,潜在发育危险性较大,沟蚀剧烈程度地域性差异显著,研究区南、北部沟壑密度分别为0.3,0.06km/km2;地形、冻融历时、温差等差异造成降雨侵蚀力对北部侵蚀沟发育影响显著,南部相对较弱;研究区坡度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北部坡缓造成坡度与沟壑密度呈线性增加关系,南部坡陡造成坡度与沟壑密度呈线性减小关系,北部、南部地形因子与沟壑密度分别呈线性增加、减小关系,随着坡长的增加,沟壑密度先增加后减小,临界坡长为900m。  相似文献   
28.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与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东北黑土区在气候、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地带性差异,进而也造成侵蚀沟发育特征的地带性分异。以黑土区水保规划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各规划分区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各分区侵蚀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黑土区土壤抗蚀性差、降雨集中、冻融作用强烈、地势起伏是侵蚀沟形成的基础自然条件;长期耕作、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是侵蚀沟发生的首要诱发因素。在各水保规划分区中,大兴安岭东坡丘陵沟壑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区沟蚀最为严重,沟壑密度分别达到0.56、0.36 km/km2;而在大小兴安岭山地区,人为扰动少、植被覆盖度高,沟蚀发育较轻,沟壑密度仅为0.08 km/km2;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东北漫川漫岗区侵蚀沟数量、面积、长度较大,沟壑密度为0.14 km/km2。  相似文献   
29.
春季解冻期土壤坡面包含解冻土层和冻结土层,产流过程有别于非冻融土壤.以我国东北白浆土、黑钙土、棕壤、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降雨模拟试验,分析具有未完全解冻层坡面产流历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初始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产流历时最重要的因素,产流历时随初始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缩短,其中,白浆土达到了显著水平;2)产流历时与含水率呈对数函数关系;3)在4种土壤坡面上,降雨强度对产流历时影响不大;4)土壤初始解冻深度对产流历时的影响没有表现出规律性;5)多元回归分析后,推荐春季解冻期产流历时采用指数函数回归;6)侵蚀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与产流历时呈负相关;7)白浆土、黑钙土和棕壤侵蚀总量与产流历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0.
蒲河流域氮污染负荷模拟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仍面临严重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其中氮素污染负荷仍是水资源研究与环境治理方面的重点问题。利用SWAT模型,结合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气候条件等因素对氮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及时空分布研究,对非点源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辽宁省沈阳市蒲河流域基础资料搜集基础上,应用GIS结合SWAT构建模拟研究数据库,根据蒲河水系分布将流域划分为23个小流域215个水文响应单元,分别对氮素形态、氮污染负荷贡献率、氮污染关键区以及流域氮污染的时空分布等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氮以有机氮、NH4+-N、NO3--N、NO2--N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NO3--N含量最高。2)时间上,TN量在年内各月呈波动变化,且TN流失具有明显滞后性。3)空间上,流域有机氮和NO3--N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扩散,上游及中游地区含氮量高于下游地区,1号子流域为氮素污染关键区,3、9、10号为次要关键区,TN贡献区主要集中在流域出口至马家窝棚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