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九十年代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90年代期间景观生态学文献及论著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不完全统计,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文献619篇以及中、英文著作13部,其中90% 以上是在国内发表的。基础理论方面和应用方法的文献分别占39.6% (245篇)和23.6% (146篇)。依据不同的研究内容,中国90年代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被分为9类。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文献数量排列第一,占全部统计文献的13.4%;其次是区域、流域景观,寒区、旱区景观,森林景观,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农业景观,湿地景观,城郊景观以及植物景观。根据分析结果,作者对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表3参42。 相似文献
22.
森林水文功能安全阻力面模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阻力面模型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设计等理论,提出了森林景观水文功能安全阻力面模型。认为它可以由安全源、安全缓冲区、安全外围区等要素构成。在构建理论的基础上,还以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近十年人类干扰的不断加强特别是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森林水文安全阻力面各要素发生了一定变化,突出表现在安全核心区面积增加,安全外围区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23.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石漠化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的时空变化,以贵州省普定县南部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区后寨河流域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1987年和1995年的TM影像与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于ArcGIS9.0等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石漠化强度分级的角度对近18 a来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流域的石漠化出现扩展的趋势,其中前期(1987-1995年)的扩展速度为6.55 hm2/a,后期(1995-2004年)的扩展速度为29.64 hm2/a,扩展速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积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试论中国淋溶土的成土过程与基本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淋溶土是我国的一类重要土壤,总面积约12.5万km^2。在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中,有几个土类-暗棕壤、棕壤、酸性棕壤、白浆土以及部分褐土可归属于淋溶土^1)。这些土壤大都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的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别具特征。据30个剖面的统计分析,其B/A层粘粒含量比值,从暗中壤-棕壤-黄棕壤,为1.47-1.88-2.53,经统计土壤发育过程中粘粒的生成量(或损失量)相差七倍。上述几种土壤 相似文献
25.
26.
黑土区县域生态工程建设对农业景观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 东北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1989年和2002年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为主要信息源,结合测绘图件、统计数据及野外调查,分析黑土侵蚀区典型县域(拜泉县)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景观结构和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1989到2002年,研究区耕地面积下降24731.01 hm2,林草地面积增加了13567.53 hm2,林网进一步完善,水库和塘坝数量由88座增加到1490座。全县55%的水蚀面积得到治理,82.2%的风蚀农田得到林网的防护,43.7%的景观地表超渗径流得到集蓄利用,大于1.5°坡耕地泥沙径流拦截面积增加1420.10 hm2。大规模生态建设下,区域景观类型数量和空间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景观结构的调整对其水土保持功能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7.
28.
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为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生态功能区划系统以及具体的划分问题,提出相应的区划原则并针对不同等级功能区划分标准,定性划分了3大景观生态功能类型区,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29.
侵蚀黑土容重空间分异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黑土侵蚀和重点治理的典型流域——黑龙江省拜泉县通双小流域为案例,通过田间取样和测定、数字高程模型(DEM)导出、遥感影像(Landsat-7ETM+)解译分别获得容重、地形因子和土地类型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探讨侵蚀黑土表层土壤容重空间分异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流域尺度上,黑土土壤容重变异(14%)和空间自相关性(块金值/基台值。Co/Co+C=41.18%,变程2402m)均属于中等强度。坡位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容重变异的最突出因素。地形是控制空间白相关性的主要结构因素。土地垦殖、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等随机因素强烈地影响了土壤容重的空间自相关性,有48.3%的农田耕层土壤容重过大,结构不良。目前黑土小流域的侵蚀治理方式是适合的,也是很成功的。但在保证土壤不再移位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即培肥土壤是又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