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32.
滁菊幼苗对除草剂乙草胺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滁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L.)为材料,研究除草剂乙草胺对滁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分别用浓度为500、1 000、1 500、2 000 μmol/L的乙草胺处理滁菊幼苗,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降低,抑制其生长,表现在株高、根芽数、茎粗、鲜重等下降,尤其是根系鲜重降低显著。乙草胺处理还降低了滁菊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较低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利于滁菊叶片内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加剧了乙草胺对细胞膜的破坏,表现在滁菊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加。乙草胺处理浓度越高,对滁菊幼苗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乙草胺作为滁菊的除草剂,建议使用浓度为400~500 μmol/L。  相似文献   
33.
呼吸道病原体如何损害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类型的病毒、细菌和支原体都能影响猪的正常呼吸 ,但作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 ,生产者和兽医只需充分认识少数致病菌。我们越来越多地掌握了这些主要病原体所产生伤害的复杂机理。因此可鉴别诊断并制定控制措施 ,也将会生产出新的和更有效的疫苗。1 病毒存在于猪体内最麻烦的呼吸道病毒是猪流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PRRS)病毒及 2型猪环状病毒 ( PCV2 )。1 .1 猪流感病毒 ( SIV)  SIV可在鼻粘膜、扁桃体、淋巴结和肺部中进行繁殖。病毒的增殖始于上呼吸道内皮细胞。沿气管向下感染至肺部。此病毒侵袭支气管及其较细小的分…  相似文献   
34.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采取实地调查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南方丘陵典型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节水稻作模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09 763×106~378094×106J/(hm2.a),以化肥为主的辅助能投入为58 607×106~97 265×106J/(hm2.a),纯收入为3 921~9 426元/(hm2.a)。不同节水稻作模式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为:采用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有利于减少系统化肥、农药、人工等能量投入,增加系统能量的输出,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稻田的经济效益;采用水旱轮作双季稻节水稻作模式,有机肥的投入增加,能流循环指数提高,系统稳定性增强,但能量转换效率下降,稻田的经济效益有所降低;采用稻油轮作节水稻作模式,在减少系统化肥、农药、人工等能量投入同时,充分利用作物生长期间太阳辐射,光能利用效率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增加。与常规稻作模式相比,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节水、省肥、省药效应以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效应。  相似文献   
35.
滁菊低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滁菊种植的产量偏低问题,促进滁菊产业的发展,采用调查走访与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滁菊核心种植区域开展滁菊低产原因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滁菊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水分状况不良,连作障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在今后的种植中应加强以平整土地、培肥土壤、完善田间水利系统为主体的农田基本建设,科学使用养分资源,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或合理轮作,依据滁菊生长发育规律和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制定科学统一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6.
胡琦亚  吴琼  肖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8,(12):87-88,17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安徽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从农村环保机构建设、适用治理技术推广、环境规划编制、产教融合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合理意见和对策,从而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保护绿水青山,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7.
高粱和苏丹草生物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4个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品种和6个高粱(S.bicolor)品种被用来进行高粱和苏丹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定性性状22,24,31在高粱与苏丹草上表现完全一致;数量性状除3,9,13,15,19,27,38,41,42,46,47,48,49,57在2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与苏丹草品种间F测验达极显著水平,但苏丹草品种内1与2,3的F测验不显著,高粱品种6,7,10间F测验不显著.全部个体判别分析表明,各品种回判正确率为100%.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的10个品种被明显分成2类,即苏丹草1,2,3,4聚为一类,高粱5,6,7,8,9,10聚为另一类.数量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聚类指标的选择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8.
[研究目的]研究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形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找到适宜的节水灌水指标.[方法]通过防雨篷池栽试验,以土水势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重点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结实期时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形状指标相对值变化规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土壤水分胁迫下,即土水势高于-30 kPa,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有所升高,当土壤水分低于灌溉下限复水至土壤饱和时,有所恢复,随着生育时期延长,变化趋势平稳,这说明叶片本身存在一定对干旱胁迫适应与调节能力.当水势低于-30kPa时,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显著升高,抗旱性强品种的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增加或升高幅度小,抗旱性强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幅度大.花后16天,细胞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值降低.[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当田间土壤水势低于-30 kPa时,上述物质含量将显著增加,将影响水稻的生长,表明在水稻生长后期,灌溉下限应不低于-30kPa.  相似文献   
39.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在传统农业升级调整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园区实际建设与发展中,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因此,应积极探索形成农业园区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布局,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本研究总结了农业园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园区规划、政策、经营、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规划先行综合治理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在科学合理地编制农业园区规划的同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资金可持续投入,以期为防治农业园区面源污染作参考。  相似文献   
40.
稻麦轮作系统中,还田麦秸腐解产生的毒害物质会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为有效减缓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筛选适宜的耕作和水肥管理措施,通过设置翻耕(FS+PT)、泡田换水(FS+WR,2 d泡田后换水施肥)、延长泡田时间(FS+IP,施肥后泡田7d)、延长泡田时间并推迟施肥(FS+IP+FP,泡田7 d后再施肥)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同时设置不施秸秆和化肥(CK)、单施化肥(F)、单施秸秆(S)以及施秸秆和化肥(FS)处理,比较在施用秸秆和化肥的基础上,翻耕和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稻田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泡田时间的两个处理(FS+IP和FS+IP+FP)能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酚酸含量;秸秆还田配合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处理稻田田面水氮磷含量明显低于F处理;合理的施用秸秆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特别是FS+PT处理,其水稻有效穗数比秸秆还田FS处理提高19.9%,其次为FS+WR处理,比FS处理提高15.2%。研究表明,翻耕、泡田换水、延长泡田时间等水肥管理措施均能有效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及增加作物产量;考虑环境风险等综合效应,在麦秸还田时采用翻耕和延长泡田时间是较好的稻田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