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农学   21篇
  10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81.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0、105、150、195 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与水、氮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于2015-2016年在浙江富阳进行,供试品种为三系籼型杂交稻天优华占。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低氮(LN,80 kg/hm~2)、中氮(MN,160kg/hm~2)和高氮(HN,240 kg/hm~2)3种施氮水平。【结果】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互作效应。与CI相比,AWD抑制无效分蘖,分蘖成穗率提高8.1%~10.7%;提高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LAD)与群体生长率(CGR);促进根系下扎,10~20 cm根层根系生物量增加了24.4%~32.3%,同时提高了结实期根系活性;促使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中运转;且AWD在160 kg/hm~2(中氮)施氮水平下可显著提高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为本研究最佳的水、氮运筹模式。【结论】通过适宜的水、氮运筹可充分发挥其互作效应,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3.
花期干旱胁迫对籼稻近等基因系水分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An indica near-isogenic rice lines were treated with drought stress at flowering stage to study water and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changes of flag leaf.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gronomic phenotype characters, water and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changes and fertility of rice, the authors try to accumulate data for drought tolerance evaluation of rice.【Method】The rice materials were suffered with drought stress begin from heading of main shoot for 15 days, water and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fter treatment.【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ica near-isogenic rice represented various drought tolerance, and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drought tolerance and agronomic phenotype characters, neither with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rice under well watered condition. However, under drought stress at flowering stag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es and changes of water content of flag leaf, water potential of flag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flag leaf were 0.614**, 0.514** and 0.541**,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rice drought tolerance has a correlation with changes of water content, water potential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addition, excep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es and changes of Fv/Fm of flag leaf (0.470*),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rice drought tolerance and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Conclusion】In summery, the changes of water physiology parameters could be used as indicators for screening rice with drought tolerance.  相似文献   
84.
氮肥运筹对机械栽植早稻两优287根系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早稻两优287机械栽植产量形成的作用机制,在总施氮量(纯氮)为150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7∶3∶0(N1)、6∶3∶1 (N2)、5∶3∶2(N3)、4∶3∶3 (N4)和3∶3∶4(N5)5个氮肥运筹模式,分析水稻根系形态与伤流量、叶绿素、茎鞘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等状况.结果表明,①各处理间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以N3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以N5最低,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②随着氮肥的后移,水稻总根长和根比表面积呈降低趋势,根数和根干重以N3最大,其根系伤流量也最大.③N5水稻叶片SPAD值灌浆期和收获期相对较高,出现贪青现象.④N3和N4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较低,叶片干物质输出率为负值.从而得知,早稻两优287机械栽植,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氮比例为5∶3∶2时有利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形成有效利用养分的根系特征、促进叶片光合能力的发挥,最终取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海拔83 m)开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以高产籼稻(IR)为对照,设置常...  相似文献   
86.
<正>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技术集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省工省力、高效生态、无公害为一体,整个生育期除施用一次基肥外,无需除草、打药、灌水,只是简单的"摆薯播种、稻草覆盖、拣薯收获"。稻田免耕,将种薯直接摆放在土面上,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  相似文献   
87.
在土壤—作物—大气这一复杂系统中,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随着农学理论研究的进展,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以及试验手段的不断完善,作物生产的许多过程已能定量,使模拟应用到作物生产成为可能。近10年来,模拟技术正在农业研究中遂步发展,它使人们对作物环境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营养转化等一系列物理,生化、生理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均匀设置播期[即0 d (I)、+T d (II)、+2T d (Ⅲ)、+3T d (IV)、+4T d (V)],研究晚稻随播期的推迟在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等生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全生育期略有延长,主要源于灌浆期的延长;粳稻随播期推迟,其灌浆期亦有所延长,但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幅度较大,导致全生育期略有缩短;不同晚稻品种类型间,随着播期的推迟,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常规粳稻在5个播期下产量[(8.0±0.5) t 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先产量增加后降低, 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播期IV和播期Ⅲ达到峰值,最高为11.0 t hm–2和9.1 t hm–2;籼稻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同时,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差异随播期推迟逐...  相似文献   
89.
浙江省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直播技术在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进行精量机穴播、撒直播、手插秧等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同时进行水稻机穴播的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在机穴播密度为23.5万hm2时,杂交籼稻内2优6号、杂交粳稻甬优9号和甬优12的产量和手插秧相近,都显著高于撒直播;机穴播的优势在于分蘖发生早且多,与手插秧相比,内2优6号、甬优9号和甬优12机穴播的每穗粒数分别降低7.92%、24.88%和15.68%,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1.75%、21.92%和31.11%。2012年和2013年进行水稻机穴播生产示范,内2优6号、甬优9号和甬优12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 667.6 kg/hm2、12 285.0 kg/hm2和12 294.8 kg/hm2,进一步说明水稻机穴播高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根系微形态建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幼苗理想根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优84和秀水09为材料,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水培试验。秧苗移栽一周后用在线溶氧仪(氮气、氧气调节)设定低氧(0~1.0 mg/L)、中氧(2.5~3.5 mg/L)和高氧(>6.0 mg/L,饱和溶解氧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用充气泵连续向水体中充入空气)和常规水培(CK,不进行氧调节,水稻移栽一周后水中氧含量约为0.3~2.5 mg/L) 4个氧处理,研究水稻幼苗生物量、根系微形态结构、根系分泌有机酸、呼吸强度等指标。【结果】1)各处理水稻幼苗根系直径为d1(0~0.50 mm)、d2(0.51~1.00 mm)和d3(1.01~1.50 mm)的细根占总根的比例均超过90%,对水稻苗期根系形态构建尤为重要。中氧处理后,春优84直径为d1、d2和秀水09直径为d1、d3的根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2)低氧处理减少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抑制细根(d1)生长,促进粗根(d5, 2.01~2.50 mm)的生长,降低呼吸强度,增加有机酸分泌量。中氧和高氧处理后水稻植株的生物量均有增加,但生理反应不尽相同。中氧处理后水稻根系呼吸强度上升,而高氧处理后根系呼吸强度降低。各氧处理均减少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素(IAA)含量,中氧和高氧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氧处理显著增加根系一氧化氮(NO)含量,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供试品种总根和细根(d2)的各形态指标(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均与根系有机酸分泌量、呼吸强度、NO含量正相关,与生长素(IAA)含量负相关。【结论】适当增氧(中氧)处理增加水稻幼苗根系呼吸强度和有机酸分泌量,根系生理活性增强;增加细根(直径为0~1.50 mm)的根长、吸收面积的占比,优化其根系形态结构。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改变根际氧环境调控分蘖期水稻根系微形态结构,增强根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