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农学   21篇
  10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5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以秀水09和春优84为材料,利用在线溶氧仪(氧气、氮气调节)设置4个氧浓度(低氧,0~1 mg/L;中氧,2.5~3.5 mg/L;高氧,>6 mg/L,即饱和溶解氧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用充气泵连续向水体中充入空气;CK,常规水培,不进行氧调节),研究根际氧浓度对水稻幼苗生物量、养分吸收、积累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探讨根际氧浓度变化情况下两个水稻品种幼苗养分吸收、积累和根系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与O2浓度正常水平(对照)相比,中氧处理增加两个水稻品种幼苗根系、茎叶和总生物量。秀水09分别增加30.30%、32.96%和32.46%;春优84分别增加7.01%、1.77%和9.17%;高氧处理减少两个水稻品种幼苗根系、茎叶和总生物量,秀水09分别减少35.35%、15.62%和17.76%;春优84分别减少43.95%,18.92%和21.34%。低氧处理增加供试品种的根冠比。中氧处理增加两个水稻品种的N、P、K、Mn、Mg和Ca的吸收累积总量,低氧处理增加其Fe、Cu和Zn的吸收累积总量。中氧处理增加两个供试品种幼苗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总根尖数和细根比例,降低幼苗粗根比例,有利于水稻幼苗对养分的吸收,使部分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同时,中氧处理对水稻幼苗生物量、养分吸收、积累、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存在显著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72.
水杨酸减轻高温抑制水稻颖花分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颖花原基分化期高温可抑制颖花分化,导致每穗粒数下降,最终会影响水稻产量的形成。以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探讨高温下不同浓度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对水稻颖花分化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常温下适量SA促进水稻颖花分化,但高浓度SA严重降低每穗粒数。然而高温下,10~50000 μmol/L SA处理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无论常温或高温,100 μmol/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其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SA增强水稻耐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温下SA处理的叶片实际荧光量子效率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2)高温下SA处理的颖花SOD、POD及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3)无论高温或常温,SA处理的颖花ZR及IAA含量均高于对照,尤其在高温下,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填埋对水稻土表层水三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表层水总氮、铵态氮浓度迅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表层水氮素浓度下降较快。全氮在施肥后第1d达到峰值,铵态氮在施肥后第2d达到高峰,施肥后7d氮素含量基本与施肥前水平一致。秸秆还田有效地降低了水稻土表层水氮素含量,秸秆深埋处理有利于土壤对氮素吸收,使氮素的流失几率降低(DS处理比N处理表层水全氮浓度平均低10.2%),流失潜能趋势大大减小。结果显示,施肥后1周内是控制表层水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4.
秸秆填埋对水稻土表层水三氮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填埋对水稻土表层水三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表层水总氮、铵态氮浓度迅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表层水氮素浓度下降较快。全氮在施肥后第1d达到峰值,铵态氮在施肥后第2d达到高峰,施肥后7d氮素含量基本与施肥前水平一致。秸秆还田有效地降低了水稻土表层水氮素含量,秸秆深埋处理有利于土壤对氮素吸收,使氮素的流失几率降低(DS处理比N处理表层水全氮浓度平均低10.2%),流失潜能趋势大大减小。结果显示,施肥后1周内是控制表层水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5.
钼酸铵法测定植物CAT活性,具有准确、方便、高效的特点.以内两优6号、秀水09的剑叶为材料,通过与紫外吸收法准确度和精确度的比较,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结果均值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紫外吸收法的变异系数分别是0.78%和0.58%,钼酸铵法的变异系数分别是0.35%和0.42%.  相似文献   
76.
旨在探明控释尿素侧深施对机械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为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2018—2019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种施氮处理,即不施氮肥(空白,N0)、尿素面施(对照,UB)、控释尿素侧深施(CDP),测定水稻茎蘖动态、物质生产特性、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  相似文献   
77.
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在分析水稻生产历史、粮食消费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上,指出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重要地位,水稻的稳定增产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起基础作用;在对国内外水稻单产水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稻的生产潜力,提出水稻单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满足我国未来对稻谷的需求;探讨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水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8.
以1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 设计5种氮肥用量, 研究高肥环境下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并比较不同产量、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水平粳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结果如下: (1) 粳稻产量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 多数粳稻品种在施氮量为150~225 kg hm-2时产量最高;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当施氮量超过225 kg hm-2时反而下降, 而千粒重和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2) 氮肥对不同产量水平、穗数水平粳稻品种的增产效应不同。不施氮时产量越低的粳稻品种对氮肥越敏感, 少量施用氮肥即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而不施氮时产量越高的粳稻品种对氮肥相对钝感, 氮肥施用量<75 kg hm-2时对其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穗数<220×104穗 hm-2和>310×104穗 hm-2的粳稻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低于穗数居中的粳稻品种。(3) 1980年以前育成的品种对氮肥的反应相对一致, 多数在施氮量225 kg hm-2时产量最高; 而1980年后育成的粳稻品种最高产时的N水平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79.
钼酸铵法测定水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钼酸铵法测定植物CAT活性,具有准确、方便、高效的特点。以内两优6号、秀水09的剑叶为材料,通过与紫外吸收法准确度和精确度的比较,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①两种方法结果均值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②紫外吸收法的变异系数分别是0.78%和0.58%,钼酸铵法的变异系数分别是0.35%和0.42%  相似文献   
80.
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同时又是单、双季稻混作区。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尤其是优质粳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双季稻生产中引入粳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温光资源特性,总结了现有双季晚(籼/粳)稻品种的种植表现,从产量、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群体动态、生育期、温光利用率、稻米品质等方面比较了长江中下游稻区晚粳与晚籼的可能差异。总体来说,双季晚粳在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晚籼;前期干物质积累两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晚粳要高于晚籼,晚粳的灌浆率显著高于晚籼,这预示着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粳稻比籼稻有着较平稳的茎蘖动态,这使其具有更强的后期光合能力、更高的后期光能利用率;全生育期晚粳比晚籼长,主要体现在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结实灌浆期;粳稻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显著高于籼稻,粳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大于籼稻,光合势亦高于籼稻,而在生育前期(拔节至抽穗期)两者对温光资源的利用基本相当,因此温光利用率晚粳显著高于晚籼;另外,晚粳的稻米品质要优于晚籼。因此,相对于双季晚籼,双季晚粳具有更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