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信息网络化、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扩大招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条件下,开展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摸清学生思想状况,针对薄弱环节,找出应对措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党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安排下,2000年5月我们对我校一M年级500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设有55个问题,内容涉及大学生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背景和学生个人因素,诸如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婚恋观、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2种沉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研究5种不同种植密度(15、30、45、60和75株/m2)对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在种群和单株水平上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分株数、扩繁面积、株高、种群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平均单株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小值.刺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15株/m2时达到最大,密齿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刺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密齿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45株/m2时达到最大值.在2种沉水植被恢复过程中,刺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5~30株/m2,密齿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30~45株/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柳条根系土壤对营养物质富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工程施工的最佳植物材料。[方法]在现场岸坡扦插4种柳条(垂柳、杞柳、柽柳、馒头柳),比较不同植物材料对环境的适应性、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养分指标及根际土对营养物质的富集作用。[结果]4种柳条成活率均在84%以上,垂柳的平均基径最大,而柽柳的枝条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比较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养分指标可知,垂柳和馒头柳的根际土全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垂柳的根际土全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4种柳条根际土的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p H均低于非根际土;垂柳、杞柳、柽柳的根际土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垂柳和馒头柳对土壤全氮有很高的富集效应;垂柳对土壤全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4种柳条均能有效地将有效磷富集在根际土中。[结论]可根据工程施工的要求,筛选不同柳条品种用于岸坡扦插。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贡湖湾生态修复区围隔系统消浪挡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贡湖湾生态修复区与外太湖连接处7#桥外侧设置双层围隔消浪挡藻系统,结合导流门技术,研究该系统的消浪、挡藻和导流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消浪挡藻效果,波浪消减率达到近30%,藻密度下降幅度达到80%以上,导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沉水植物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其生物量迅速增加.为了解决其残体问题,研究了6种沉水植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包括质地、含水率、酸碱度、有机质和碳氮比,分析其进行好氧堆肥的可行性,提出了水生植物好氧堆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堆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围隔试验建立多层级高效生物食物链调控水质和消除蓝藻,寻找出合理的控藻生物比例。再将该技术应用到贡湖湾人工湿地,探索多层级生物操纵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控制蓝藻的效率。结果表明,当控藻生物鲢鱼、铜锈环棱螺、褶纹冠蚌、河蚬的比例为4∶5∶20∶40时,30 d后叶绿素a消除率达到97.12%,水体营养盐TN、TP和NH_3-N浓度分别下降了73.63%、57.44%和74.44%,说明合理的多层级控藻生物比例对水体中营养盐和藻类均有显著的消除作用。该控藻生物比例应用到贡湖湾人工湿地试验12 d后,蓝藻消除效率达到99.8%,试验14 d后蓝藻生物量比人工湿地原有蓝藻量降低6.1%,说明利用"多层级生物操纵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蓝藻,为解决贡湖湖滨带内蓝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