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林业   361篇
农学   233篇
基础科学   282篇
  251篇
综合类   1729篇
农作物   227篇
水产渔业   131篇
畜牧兽医   941篇
园艺   298篇
植物保护   25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采用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原理的中国森林模拟与优化平台FSOS(Forest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System),初步探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层面林地利用规划方案。方案一,继续维持现有方式经营天然林;方案二,选出部分宜林荒地经营人工林,并保护天然林,对其林地进行短期(25年)和长期(200年)利用和保护规划,并与种植棕榈油的方案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方案一经营,该地区每年最多生产1 000万m3木材,且天然林将逐渐减少至所剩无几;按方案二经营,人工林木材产量明显大幅度提高,且大部分天然林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该经营策略可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木材生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2.
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控技术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沟渠不仅兼具农田排水沟的过水功能,同时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且适合中国农情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该研究阐述了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底泥吸附及植物阻抗作用、植物/微生物吸收作用、降解去除作用);通过整理分析559组生态沟渠野外观测试验数据,剖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植物种类、生物量这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农田排水中N、P及农药去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N、P及农药去除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单一因子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或生物量增大而增大,但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对总氮/总磷去除率的贡献大于生物量。农药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增大而增大,随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合理构建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3.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易脱粒、结实率高、饱满度好,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可在早春割苗作饲料,粮饲兼用等优点。在中等、中下等肥力旱地中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6.14~251.6 kg/667m2,比劲松49(CK)增产12.84%~16.63%,居参试品种之首。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8.5 kg/667m2,最高产量达348 kg/667m2,比CK增产17.66%,适宜在贵州海拔为1000~2300 m的高寒山区、半山区,中部麦区的中、下等肥力旱地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4.
根据当前基础昆虫学和应用昆虫学的发展,分析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目前昆虫学系列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方案:强化专业基础教学,将《动物学》和《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列入植物保护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昆虫学》、《普通昆虫实验》和《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作为专升本班专业基础补修课;充实专业课程,将农药方向专业课程《热带作物昆虫学》改为《热带作物与热带果树昆虫学》,专升本班专业课程增加《热带果树昆虫学》;充实专业选修课程,丰富与昆虫学相关的校定公共选修课程。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研究辽西北沙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从土壤养分角度探讨果农间作系统中果树和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该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以苹果与花生间作、花生单作、苹果单作为研究对象,对0-60 cm土层深度,0-300 cm水平距离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沙地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极缺乏,全氮、碱解氮很缺乏,全磷缺乏,有效磷含量中等;间作系统在水平方向上,苹果树和花生植株对总养分有机质、氮、磷的竞争激烈位点位于果树带区,对有效养分氮、磷、钾的竞争激烈位点位于近果树作物区;在垂直方向上,各养分总体表现出了表聚性,间作系统对有机质、有效磷的竞争主要位于深土层,对全磷、速效钾的竞争主要位于表土层,对全氮、碱解氮表现为合作效应,表土层效应更高;与苹果单作、花生单作相比较,间作系统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呈现负效应。[结论] 沙地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养分贫瘠,应在果树带区施用有机肥、磷肥,作物区施入钾肥,以减轻养分竞争,提高养分效应。  相似文献   
116.
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以巢湖地区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1957—2019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设定插秧区间(6月6—25日)及施肥期水位(3,10,20 cm),建立SMNRL模型,模拟不同插秧时间和田面水水位稻田氮素流失,研究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区单季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的插秧时间与水位控制模式。结果表明:(1)施肥后,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呈指数衰减,基肥期田面水氮素衰减期为9天,分蘖肥和穗肥期为7天。(2)在LW、HW组合中,各施肥期占全生育的氮素径流损失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在LW组合中,基肥期为氮素径流损失高发期,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氮素流失为72.4%~98.4%,1.9%~27.6%,0~8.3%。(3)控制水位比选择插秧时间对降低氮素径流损失更有效。相同水位下,适宜的插秧期氮素径流损失在全生育期施肥中合计能减少0.4~4.5 kg/hm^2,降低32.8%~80.3%;相同插秧时间下,LW、MW组合相比HW组合氮素径流损失能减少8.8~13.1 kg/hm^2,降低92.1%~98.8%。(4)在LW、MW、HW 3种组合中,插秧期分别以6月19日、6月11日、6月17日为界,将6月6—25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1阶段插秧产生氮素径流损失均值显著低于后1阶段,分别低37.0%,25.0%,21.7%。(5)降低巢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有效措施为施肥期水位控制为3 cm,并选择6月6-19日期间进行水稻插秧。  相似文献   
117.
水稻氮磷肥料减施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双季稻轮作试验,研究了在农民习惯施肥的基础上,不同减少氮磷肥料用量的施肥措施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减施氮肥处理结果表明:比农民习惯施肥减施20%氮肥的条件下,施用缓释肥料(80R)产量最高,比传统不减少施氮处理(CFN)增产0.4%,比等养分量纯化肥处理(80F)增产6.0%;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处理(30F+50M)比80F增产1.9%;绿肥和化肥配施的处理(50F+30A)比80F显著减产7.2%(P<0.05)。因此,施缓释肥料或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均能提高产量,减少氮肥施用量。减施磷肥处理结果表明: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施磷20%的处理均没有减产,说明在本地区减少施磷20%,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8.
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安徽省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合安徽省1:5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较大,从2.290 3~2.933 2,变幅达0.642 9;从空间分布上看,沿江江南和淮河以北地区分形维数较大,而江淮丘陵地区和大别山区分形维数相对较小.分形维数2.766 4~2.844 7之间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大,达到65 349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8.28%;(2)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较大.分形维数最大的土壤类型为石灰岩土,达到2.859 7;最小的为粗骨土,只有2.598 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明显.分形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园地>林地.(4)不同海拔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显著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形维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9.
紫茎泽兰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已在我国西南地区泛滥成灾。为了探明甲嘧磺隆和氨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紫茎泽兰高效化学防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盆栽紫茎泽兰喷施不同浓度的甲嘧磺隆可溶性粉剂和氨氯吡啶酸水剂,测定施药后1~7 d紫茎泽兰几个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紫茎泽兰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及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0.12 g.L-1甲嘧磺隆和1.75 g.L-1氨氯吡啶酸能有效地抑制紫茎泽兰的光合作用,这两种药剂用量几乎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120.
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农户调查为例,开展农户对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补偿意愿实证研究。研究采用意愿价值评估法,在假设政府提供补偿的前提下进行农户问卷调查,获得农户对于采用不同农业清洁技术的受偿意愿数据,从而为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提供依据。首先,分析了农户对于使用配方肥、秸秆还田及修建化粪池等3类清洁技术的采纳意愿;其次,明确了农户愿意接受的现金和实物2种补偿方式;第三,简单估算了农户采纳3类清洁技术希望获得的补偿标准;最后,调查了农户对于政府可能采取的推进清洁技术发展的配套政策的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