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9篇
  8篇
综合类   9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011年1月21日,大连市家具协会2010年年会在雨生家具产业园区隆重举行。大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刘岩,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赵文旗,大连市家具协会会长王俊鹏、常务副会长范永华和许兴国  相似文献   
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乡村描绘了一幅美丽蓝图。选取甘肃省10个贫困县的二百名农民,调查分析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的主体参与性情况,提出了提高农民参与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黑龙江省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杨锡林,张宏伟,韩晓辉,杨光露(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自1979年以来,在省畜牧局支持下,省兽医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省兽医卫生防疫站与我校共同承担了黑龙江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的科研任务,我校具体承担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全...  相似文献   
24.
硒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硒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CK)、0.5、5、10、20、40、80 μmol·L-1]对薄壳山核桃幼苗进行处理,并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硒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硒抑制了幼苗生长、干物质的积累、酶活性、光合速率,且硒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80 μmol·L-1 硒浓度处理后的根长较CK显著降低了55.36%(P<0.05),其他形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硒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体内的硒含量,且根系>叶片。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叶、根内的硒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硒浓度≥0.5 μmol·L-1时,其他处理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40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叶中的硒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1 682倍,根中的硒含量提高了482倍。低硒浓度(≤10 μmol·L-1)处理可以促进根中Mn2+、Mg2+含量和叶中的Zn2+含量的积累。当硒浓度≥5 μmol·L-1时,会促进根中Zn2+含量的积累,硒浓度≥10 μmol·L-1,促进茎中Mn2+含量的积累,其中在80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茎中Mn2+含量为CK的9.29倍。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硒浓度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0.5 μmol·L-1硒浓度处理下达到最高,明显高于CK,分别为1 698.63、1 912.28 U·mg prot-1。综上,低浓度硒处理和施硒时间长短对幼苗光合作用影响不大,而高浓度硒处理会抑制光合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硒富集机理和硒的科学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以野生软枣猕猴桃为试材,评价其在北京中海拔地区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三年生野生软枣猕猴桃的生长适应性良好,当年新枝生长量可达3 m以上,自然越冬成活率96%,适宜北京中海拔地区生长。在休闲农业园区廊架景观营造、采摘功能提升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6.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契合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其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从而将"扶贫"与"扶智"相对接。但在实际中,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培训方式老旧、培训需求不强、培训保障不足的困境。为更快破解其难题、更好对接精准扶贫战略,基于精准扶贫背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立足于从政府、培训部门等角度提出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做好后续扶持的策略。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在陕西省不同生态区中,温湿度、降雨、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对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并对丹参2类主要药效成分积累水平与生境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拓展丹参适宜种植区和中药材"成分定向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相同种源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种苗于同时期按照统一的人工管理要求,栽植于陕西省3种典型气候区和1个过渡气候带的22个试验区中,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获取各试验区的主要气候因子信息,各试验点选取直径0.3~0.6cm的干燥丹参根条,采用RP-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丹参根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总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积累水平、差异规律及其与生境主要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丹参根中的酚酸类成分相对含量由南至北基本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酮类成分则随纬度升高显著降低。总酚酸类与总丹参酮类含量的比值为8.44~25.64,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陕北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总酚酸类与总丹参酮类含量的比值偏高,表现为酚酸高而酮低,其中榆林的总酚酸含量是总丹参酮含量的25.64倍;陕西南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二者比值高于关中地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和商洛地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区,酚酸类和酮类含量水平均相对较高。丹参根中总丹参酮的积累水平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强,强弱顺序为年均相对湿度年均0~20cm地温年均水汽压年累积日照时数年均温度年均昼夜温差年活动积温年均风速。【结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丹参酮类物质代谢的积累;丹参酚酸类成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未表现出规律性,气候因子对酚酸类成分的调控机制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凤丹Paeonia ostii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穴盘育苗的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0,100,200,300 mg·L-1)结合不同温度(10,15,20℃)的处理对凤丹种子生根的影响,不同主根长(根长1~5 cm,根长>5 cm)对生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低温处理时间(15,30,45,52 d)对已生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下胚轴最膨大处直径和侧根数量对根长>5 c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0℃结合300 mg·L-1 赤霉素(GA3)处理,最有利于凤丹种子生根;对已生根种子4℃低温处理52 d后萌发率最高,达到84%,但耗时过长,且与低温处理30 d的萌发率差异不大,故30 d的低温处理是打破已生根凤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最佳方法;当穴盘透气不良时,根长小于5 cm的种子易腐烂,根长大于5 cm的种子极少有腐烂现象,且根长大于5 cm的种子移入温室60 d时,萌发率达到80%,远高于根长<5 cm的种子萌发率;在同一处理条件下,生根种子下胚轴最膨大处直径大于3.0 mm或侧根数量大于10根时,上胚轴可优先萌发。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29.
30.
以晚稻‘株两优81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田间研究稻壳炭和腐殖酸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早稻‘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稻壳炭与腐殖酸对水稻抗逆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稻壳炭、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都增加;稻壳炭和腐殖酸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因此,在大田施用稻壳炭和腐殖酸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