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9篇
  58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甜橙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甜橙对氮肥的响应、甜橙氮平衡、甜橙氮储存和转运等过程,以加深对甜橙氮肥施用中所涉及过程的理解。成年甜橙树含氮量一般为1~2 kg/株,其中30%~60%集中在1年生部分(叶片和果实),300 kg/(hm2.年)足以保证良好的甜橙产量和橘树生长。15N标记施肥试验表明,甜橙最高的氮吸收率出现在坐果期,冬季氮吸收率非常低。春季树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氮较少,老组织中贮藏氮对春天新梢和新叶的生长和开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充足的氮肥供应,在较低的氮肥投入情况下,新梢和新叶的氮大多来自于贮藏氮。土壤有机质和成年树贮藏氮对植株生长点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年的施肥是为了维持甜橙树可持续生长,而不是提高当年的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52.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中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利用在紫色土上8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氮连续替代化肥氮玉米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为紫色土区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玉米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8年定位试验,试验施肥模式有5种: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常规施肥(FP)、化肥优化施用(OP)、在化肥优化的基础上有机肥(鸡粪)氮替代50%化肥氮(MF)、有机肥(鸡粪)氮替代100%化肥氮(OM)。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相比常规施肥(FP)、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和化肥优化施用(OP),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8年玉米籽粒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3.7%、13.5%和12.5%,地上部生物量增产11.3%、7.0%和8.6%。与对照相比,各施肥模式均降低了玉米产量年度变异系数,提高了可持续指数和收获系数,其中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年度变异最小、可持续指数和收获指数最高。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累积和向籽粒的转运。与化肥优化施(OP)和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处理相比,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处理(MF)籽粒中氮素累积吸收量增加7.0%和29.6%,氮的总表观利用率提高2.5个百分点和26.5个百分点。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和氮肥贡献率分别比OP提高6.2 kg·kg~(-1)、3.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比OM提高6.6 kg·kg~(-1)、0.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每生产1 t玉米对氮素的需求量存在明显差异,化肥优化(OP)和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MF)处理生产1 t玉米籽粒对氮素的需求量(9.4 kg和10.8 kg)明显低于FP和OM处理(14.5 kg和12.9 kg),提高了氮素的生产效率。【结论】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显著提高了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了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氮的利用效率。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是西南紫色土地区玉米增产稳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3.
依据位于重庆北碚始于1991年的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效监测基地上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选取其中不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施PK肥+秸秆不还田、施N肥+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不还田、NPK正常施肥量+秸秆还田和1.5倍NPK施肥量+秸秆还田等7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法对土壤N_2O排放开展了连续2a小麦生长期的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麦季4个施氮处理N_2O排放波动幅度均较大,且基肥和追肥后出现较强排放,3个未施氮处理N_2O排放波动较平缓,并均明显低于施氮处理.N_2O排放第二季较第一季要弱,年际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土壤WFPS第二季要明显低于第一季,而同一麦季不同处理下N_2O排放差异主要是由土壤NO_3~--N质量分数不同造成的.秸秆还田增加了N_2O排放,单施氮肥对N_2O增排效果相比之下则更明显,而秸秆还田与化学氮肥协同作用同样促进了N_2O生成与排放.平衡施肥较偏施氮肥N_2O排放量低,实际生产中考虑N_2O减排应尽量选择平衡施肥.两麦季化肥或秸秆N来源下农田N_2O排放系数均值分别为0.85%,0.61%,综合考虑外源输入N时均值为0.69%,均低于IPCC推荐值(1%),可见估算N_2O排放量时针对不同N素源农田应选用相对应N素N_2O排放系数.  相似文献   
154.
研究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替代化学氮肥对幼龄柑橘不同部位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定量其对幼龄柑橘氮素营养的贡献率,旨在为柑橘园绿肥利用及其替代化肥方案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以盆栽柑橘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 同位素标记的毛叶苕子进行化学氮肥替代,设置5 个绿肥替代比例处理:0%(100%CF)、25%(25%GM+75%CF)、50%(50%GM+50%CF)、75%(75%GM+25%CF)、100%(100%GM), 每个处理4 次重复。在温室中培养6 个月后测定柑橘总生物量,根、茎、叶各器官生物量,氮含量以及15N 丰度。结果表明,绿肥替代化学氮肥能显著提高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和氮吸收量,且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各器官生物量呈先显著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柑橘总生物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75%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07.5%;柑橘总氮吸收量在绿肥替代化学氮肥100% 时最高,较对照提高了45.1%。绿肥对柑橘各器官氮素营养的贡献随着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75%GM+25%CF 和100%GM 处理中,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来自绿肥的比率分别为36.56% ~ 50.00%、35.03% ~ 46.81% 和34.52% ~ 50.72%,而在25%GM+75%CF 和50%GM+50%CF 处理中,绿肥对柑橘根、茎和叶的氮素贡献率仅分别有8.96% ~ 20.77%、9.41% ~ 19.77% 和7.82% ~ 20.94%;同时,随着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氮素向柑橘根的分配增加,而向茎与叶的分配减少。在柑橘园管理中,进行绿肥栽培、利用可有效地替代化学氮肥,减少化肥的投入,增加柑橘的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155.
为探究我国有机茶产品认证现状与区域差异,基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收集整理了1998—2020年我国有机茶认证证书信息,并分析证书数量、企业数量、证书状态、认证面积与产量等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8—2020年我国有机茶产品认证呈增长态势,证书发放量与获证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云南、贵州、福建和安徽等省份累计获证量及获证企业数量较多;有机茶证书撤销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省(17张),河南、海南、甘肃和西藏4省(自治区)无被撤销有机茶证书,甘肃省有机茶证书过期失效和注销占比最高,达91.67%。全国有机茶证书连续认证年数平均值为3.69年,其中以浙江和江苏最长,分别为6.42和6.20年。202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及产量位列全国第一的是云南省,认证面积为51.91×103 hm2,认证产量为88 823.26 t。我国有机茶产业链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及连续认证时间短等问题限制了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可通过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持、加强有机农业教育与宣传以维护有机茶产业健康的发展,从业人员应延长产业链并注重品牌价值提升以实现节本增收,政府及从业人员共同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实现有机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6.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加剧了农业生产中各种生物(如病原菌)和非生物(如干旱、盐渍、高温等)胁迫,并通过影响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代谢功能等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提升,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有益微生物因其能够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农作物抗胁迫性能和增产提质的功效显著而备受关注。简要概述了植物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B)的种类和施用效应,重点剖析了PGPB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固氮作用、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溶磷、解钾和合成铁载体)、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及调节植物根系构型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等促生和抗胁迫机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运用于现代农业中的PGPB菌剂制备和施用方式的前沿科学技术,并进一步讨论了PGPB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