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3篇
  5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摘要:为探讨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粒叶比、光合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对2个不同类型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0~80%范围内,水分胁迫可导致植株总绿色面积显著降低,其中叶器官降低幅度最大,穗器官降低幅度最小,当土壤水分达到70%以上无显著差异;水分胁迫可大幅度提高小麦的粒叶比,但并非越高越好,应稳定在27 mg?cm-2左右,绿源比稳定在11.5 mg?cm-2左右产量最高;胁迫使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适当水分胁迫虽然可提高经济系数和千粒重,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仍然以80%的最高,胁迫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粒重,对粒数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2.
返青至孕穗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冬小麦合理控水与氮素高效利用的关系,以中麦8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应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返青至孕穗期的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土壤氮占61.45%~65.33%,肥料氮占34.67%~38.55%。中度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70%)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氮肥生产效率最高;低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55%)的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最低,肥料氮的土壤残留量最高,营养器官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最低;高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85%)的开花前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最低,氮素收获指数最小。由此得出,返青至孕穗期土壤水分亏缺和过多均不利于小麦高产和氮素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3.
从选择良种、耕翻整地、增施肥料、适时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面包专用冬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实现面包专用冬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灌水时期和比例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比例对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两个品种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比例为1∶3的处理(B1:春2叶灌300m3.hm-2+春5叶灌900m3.hm-2)和3∶1的处理(B4:春5叶灌900m3.hm-2+开花期灌300m3.hm-2)有利于减少旗叶中脯氨...  相似文献   
35.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山东省不同时期的3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低2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和分配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氮高效型品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茎叶、颖壳、籽粒中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低2种肥力下的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提高22.62%和42.58%,58.18%和78.67%,70.15%和59.92%,24.26%和42.64%;而且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各品种在高肥土壤中种植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比低肥提高12.47%,30.16%,9.83%,5.47%。各品种在2种地力下的平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为72.13%和74.14%,茎叶为21.61%和18.70%,颖壳为6.25%和7.16%。低肥地颖壳和籽粒的分配率分别比高肥地提高14.56%和2.79%,而茎叶则降低了13.47%。采用类平均法聚类,筛选出烟农19号、鲁麦21号、山农8355和鲁麦15号4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同时还筛选出济麦20号、淄麦12、山农12、红蚰包4个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和小偃6号、烟农15两个仅适于低肥种植的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鲁麦14和鲁麦22号2个高氮利用效率型品种。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37.
为探讨淹水时间和播种深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出苗率及冬前幼苗健壮程度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对四个不同类型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淹水1-4天,可导致五种播深TN18的平均出苗率降低22.43%,越冬期单株干物重降低21.56%;JM20分别降低23.43%和18.46%;SN8355分别降低9.66%和19.86%;LM14分别降低6.21%和23.20;说明淹水对TN18 JM20两品种出苗率的影响显著低于SN8355和LM14。淹水可使3cm地温降低0.470C,5cm降低1.150C。在淹水时间相等条件下,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对出苗率和幼苗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大;在播深相同时,淹水时间越长影响越大。在播深2cm~6cm范围内,播种越浅出苗率和越冬期单株干物重越高,淹水对其的影响也越小,浅播是降低渍涝地区渍涝灾害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浅播分蘖节基本处在2cm处,不利于抗寒和抗旱,因而该结果仅适于渍涝麦田应用。  相似文献   
38.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亩增47~144公斤,当季亩增益25.64~46.31元。增产主要依赖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覆膜具有增温、保墒、降低耕层含盐量,削弱光照,增大CO_2日较差,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供肥能力等效应。生物学效应:促进了营养生长、培育壮苗,加快生育进程、改变了植株体内营养状况和吸肥节奏,使产品器官分化多、灌浆快、粒多、粒重、高产。并提出了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9.
稻茬麦田土壤温度变化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常认为稻茬麦田土壤是湿、凉、板、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麦产量的再提高。为了摸清规律,便于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稻茬麦产量再提高的科学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两种不同类型麦田的土壤结构及其水、温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现将土壤温度变化特...  相似文献   
40.
农艺措施对中优9507小麦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蛋白质组分及面包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减少浇水次数,可以提高球蛋白、谷蛋白质和总蛋白含量,并可提高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使面包体积有所增加.增施氮、磷肥使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所增加.适当叶面喷氮可以增加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并可提高籽粒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