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对千岛湖1989~1999年间水质常规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湖区不同点位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氮、磷是千岛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年际差异较大,各断面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Ⅲ~Ⅴ类间,最高浓度是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10倍,呈严重超标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新安江来水和西南湖区污染最为严重,中心湖区和东南出水湖区的水质相对较好.开垦坡地和不适当的造林方式导致的水土流失及化肥农药淋失是引起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千岛湖各常规监测点1999~2000年叶绿素a含量及水质理化指标的逐月监测,分析了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在湖心区和出水区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流区和湖边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和出水区.影响千岛湖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有氮、磷、水温、透明度和降水等,这些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不同区域各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3.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对SWAT模型总氮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水文响应单元(HRU)划定要素的阈值选取对SWAT模型模拟的影响,以东苕溪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坡度三要素设置5%~30%阈值范围,以5%为梯度形成18种方案,以纳什系数(NSE)和均方根差与标准偏差的比值(RSR)为主要评判指标,探究三要素划分阈值对SWAT模型总氮负荷模拟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为粗放的坡度分级有利于缩小总氮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而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在阈值较小的情况下,总氮模拟的效果较好;各种方案对总氮模拟的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阈值变化对其影响最大,而耕地面积占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阈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综合18种方案的总氮模拟结果,土地利用阈值5%、土壤类型阈值5%、坡度分级阈值20%是相对最合适的HRU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24.
基于GIS的东苕溪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信息平台,采用土壤流失评估模型(USLE)对东苕溪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估算评价,识别了土壤流失关键源区。结果表明:东苕溪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在时间上与降雨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0,P<0.05),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347t·km-2,属轻度强度侵蚀,土壤侵蚀强度呈现南北两端高,中部地区低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差异显著,年均侵蚀模数城镇用地>农村生活用地>耕地>林地>园地;中度及强度侵蚀区主要发生在陡坡带及7°~12°的耕地,极强度及剧烈侵蚀区主要集中在坡度大于12°的耕地、城镇用地及农村用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