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171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科学史观简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认为,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不再单纯表现为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地互动过程,人为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具有双重意义,既通过耕种对自然环境破坏,还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其主要是由不同的环境观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资源利用为主,有意识的建设活动较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巨大,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历史进程,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演变有特殊意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在农不利环境,土壤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表现突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西部大开发机遇下,应借鉴历史经验,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科学的环境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同步进行,建设结构 水土保持型大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2.
以商品型生态农业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区域马家沟流域生态经济现状;据此提出稳步推进苹果产业发展等优化思路。随后按照优化思路引入水土保持相关理论、设定畜牧业不同发展模式,使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当地经济发展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后的3种情景中,农、林、牧业总收入分别提升了20.67%、35.90%、26.15%,水土流失程度分别下降了10.68%、8.14%、10.69%,并且在后2种情景优化后养羊业获得超过200%的极大增长率,但从绝对值来看,苹果业由于占总收入约60%的这一较大比重,其仍然是优化后增长量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下,适度开放林下草资源能够有效促进流域内经济发展。同时,如果苹果产业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当地苹果产业为重心发展,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3.
不同覆盖措施下苹果园土壤水文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义  谢永生 《草业学报》2011,20(2):85-92
为探清不同地表覆盖措施(清耕处理、生草处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石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文状况的影响,利用水分中子仪于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对黄土高原红富士苹果园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定位监测,并同时调查苹果产量。结果表明,果园土壤水分年周期可划分为春夏失墒期、夏秋增墒期和冬春稳墒期3个时期;3个时期中0~600 cm深土壤剖面水分均为砂石覆盖处理最低,地膜覆盖处理最高;雨季后,不同覆盖的土壤水分均得到恢复,其中,砂石覆盖处理恢复率最高(10.52%),其次为秸秆覆盖处理(9.47%),清耕处理恢复率最低(6.53%),最大恢复深度(年周期最大入渗深度)可达260 cm上下;结合产量因素得出,各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清耕处理35.75 kg/(mm·hm2)、生草处理40.31 kg/(mm·hm2)、地膜覆盖47.81 kg/(mm·hm2)、秸秆覆盖58.99 kg/(mm·hm2)、砂石覆盖80.25 kg/(mm·hm2)。所以,在黄土高原地区,砂石覆盖应是改善果园土壤水文状况的适宜地表覆盖措施。  相似文献   
94.
陕西省米脂县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米脂县1990-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该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动态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总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关键因子;持续增长的人口造成耕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并对该区实现粮食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护耕地,挖掘耕地潜力等措施以保障该区域的粮食安全,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粮食安全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王正淑  王继军  刘佳 《草地学报》2016,24(2):263-26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订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碳汇方面的工作,而碳汇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关联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作者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结合课题组累积的15年调研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县南沟流域碳汇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关系,以期为碳汇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林草碳汇显著增加,年碳汇增量从2523.17 Mg增加至4562.06 Mg。在碳汇增加的过程中,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以收入结构为表征)的演替对其产生了较强的正向效果,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通过扩大林草面积增加碳汇量;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非农收入的增加和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减轻对土地的压力,进而促进和稳固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今后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以促使林草碳汇的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96.
法国畜产品质量追溯的做法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赴法国考察与培训,总结了法国畜产品质量追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实施畜产品质量追溯的关键:意识培育与法规建设结合、节点追责与全程监控结合和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结合。  相似文献   
97.
依照土地资源评价种类的不同,对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新进展分别进行综合叙述。并对国内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蟠桃栽培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阿勒泰地区日照充足,年积温在2800℃,气温日差较大,种植的蟠桃含糖量较高。2004—2007年,阿勒泰拉斯特乡引进蟠桃种植。由于该地区较干燥,干热气候遏止了蟠桃病虫传播,在引种的几年里没有发现病虫害,生长季节不需要喷洒农药;灌溉水来自于天然降水和雪山融化之水;因而蟠桃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经种植,所选蟠桃品种较耐旱,需水量小,成活率高,抗寒(抗寒指标在-20--25℃),年积温在2700-2800℃均可成熟,适宜开荒或有坡度的地带及蓄水量小的区域种植。由此可见,种植蟠桃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四年来的连续调查,现将栽培蟠桃的技术方法作一介绍,供种植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9.
基于DGT技术分析土壤重金属Cd、Ni的老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老化进程,锁定关键影响因子,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探究了外源添加Cd和Ni两种重金属在6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老化特性,并探讨了影响重金属老化过程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Cd、Ni在不同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差异性明显,Ni比Cd更易老化。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老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添加后20~30 d为快速老化阶段,30~60 d为缓慢老化期,除个别高污染土壤外,其余土壤均在60 d后基本达到平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6种土壤中Cd、Ni的老化平衡浓度由初始浓度决定,初始浓度、CEC等因子为影响Cd、Ni老化速率的主控因素。DGT作为一种原位、非破坏性、不引入外源离子的监测技术,可以动态展示土壤外源添加重金属在老化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对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刘罕奇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07-212
针对黄土丘陵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现实,对县南沟流域退耕以来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变化过程以及演变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I)生态系统修复阶段→(Ⅱ)经济系统(结构)适应阶段→(Ⅲ)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相悖阶段→(Ⅳ)农业产业—资源系统优化耦合阶段,系统已经经历了I、Ⅱ、Ⅲ阶段,现处于第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资源系统得以恢复重建,农业产业系统结构逐渐调整,经济效益逐年上升,然而产业系统与资源系统并未达到协调发展状态,目前林草资源丰富且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系统结构,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得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链网结构可通过资源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予以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