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6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42篇 | |
综合类 | 101篇 |
农作物 | 5篇 |
畜牧兽医 | 58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贵州高坡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稻田、林地和荒草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组分含量特征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SOC分为不同粒径的12个土壤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的表层土壤范围内,林地(3.77 k/kg)各组分有机碳平均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荒草地(3.17 k/kg),荒草地显著(P0.05)高于稻田(2.11 k/kg)。在SOC的各组分中,稻田、林地和荒草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iPOM即物理保护有机碳分配比例分别为10%、7%、11%,其在林地中的分配比例较低;cPOM和fPOM作为活性较强的未保护游离活性有机碳,在林地和荒草地中所占SOC分配比例最高,达到30%以上;稻田中游离态粉粒、粘粒和微团聚体粉粒、粘粒有机碳组成的化学保护有机碳分配比例最大为5%。在SOC及其各组分中,fPOM可作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2.
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三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43.
利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和附加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3个异代换系H921-6-12为5A/Nh5代换、H922-9-12为3B/Nh4代换、H924-3-4为3D/Nh4代换,2个异附加系H8911-1-2-6为Nh4附加、H9014-154-2为Nh7附加。初步推断华山新麦草的Nh5和Nh4染色体分别能补偿普通小麦的5A和3B,3D的缺失。 相似文献
44.
长期施肥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组分的有机碳由于化学性质和存在方式等不同,其生物有效性和肥力功能不同,并反映出不同的稳定机制,所以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特征,对于更好地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肥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旨在研究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合理培肥模式。【方法】以中国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采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重点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并通过定量分析组分碳含量与年均碳投入量的关系,探讨土壤有机碳饱和现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0.5MNPK)和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NPK),碳投入梯度为0.87-6.02 t·hm-2·a-1。【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有机碳含量,总有机碳提升10%;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显著增加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粉粒组、黏粒组有机碳,增加幅度高于化肥处理,总有机碳提升24%-46%,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的提升幅度最大;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0.5MNPK、M、MNPK)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显著升高;模型分析发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浓度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与生物化学保护态有机碳浓度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饱和曲线效应”的对数函数关系。【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水平的最佳培肥措施,并以物理保护有机碳的提升幅度最大,强化了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机制;黄壤性水稻土较稳定的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态、生物化学保护态)以及总有机碳存在饱和现象,在当前条件下出现饱和限制。 相似文献
45.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小麦不同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8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不同剂量为处理,研究了BAU9403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BAU9403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适宜的BAU9403喷施剂量与时期,供试品种均能诱导大于95%的雄性不育率;对大多数品种而言,适宜的时期范围为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适宜的剂量范围为0.75-1.0kg/hm^2,以1.0kg/hm^2效果为好。BAU940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东方山羊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份引进东方山羊豆种质及其29份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ISSR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扩增,并以PopGene 32计算其遗传参数,采用NTsys-pc 2.1计算遗传相似系数,运用SHAN模型中的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从24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良好且易扩增的引物,利用其从33份东方山羊豆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79条条带,其中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82.15%;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6667~2.0000,平均为1.82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212~1.5740,平均为1.4242;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21~0.3322,平均为0.2509,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为0.2473~0.4976,平均为0.3813.这些种质材料遗传相似系数为0.5696~0.9241,平均为0.7623,在0.7140处可划分为三大类群(Ⅰ~Ⅲ),分别包含25、3和5份种质材料,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相互混杂分布.[结论]东方山羊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遗传多样性较第Ⅰ类群更丰富,具有优良亲本基因源选择的潜力,可作为东方山羊豆不同亲本选配和杂种优势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7.
48.
49.
菊苣是南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牧草资源,其产量与植物营养生长阶段长短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转基因的方法将拟南芥AtmiR156a在菊苣中过量表达,获得了140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阳性率达94.3%。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转基因菊苣中AtmiR156a表达量上调7.9倍。AtmiR156a过量表达菊苣与野生型菊苣的发芽率基本相当,但其叶片发生速率显著比野生型快,抽薹时间比野生型推迟20.2 d,开花推迟27.3 d,但是株高比野生型要矮,年均产草量与野生型基本相当。分析第一茬草的品质性状发现AtmiR156a过量表达菊苣叶片中粗蛋白含量比野生型高3.7%,纤维素降低2%,其他品质性状在两个材料中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不仅建立了高效的菊苣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出晚花、速生的菊苣新种质资源,为培育高产耐刈菊苣新品种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借助其他农作物重要功能基因进行菊苣遗传改良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以高羊茅航天诱变新品系和贵州主推的育成品种水城高羊茅和黔草1号高羊茅共11份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在42 ℃/32 ℃(12 h/12 h)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胁迫试验,每4 d测定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生理生化指标,并应用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其生理指标及11份高羊茅材料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SOD、POD、CAT含量随着高温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4个生理指标在11份材料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利用隶属函数法对11份高羊茅材料进行综合耐热适应性评价,得出耐热性顺序为:SP5-85>SP5-60>SP5-71>SP5-42>SP5-94>SP5-7>SP5-88>水城高羊茅>SP5-5>SP5-89=黔草1号高羊茅。利用灰色关联性分析法得出各耐热指标与耐热性的关联序为:SOD>CAT>POD>可溶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