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12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畜禽养殖粪污工程化处理对污水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种养结合是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与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种养结合主要依赖于工程措施来实现,然而工程措施对粪污水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不足,限制了粪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粪污处理各环节理化性状变化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固液分离、厌氧发酵、贮存等3个工程环节对粪污理化性状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养殖污水经各环节工程措施处理,其颗粒物数量及大小、养分与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固液分离环节通过机械去除大颗粒物,显著减少粪污水中干物质(DM)总量,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粪污水中DM、TN、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7%~65%、2.7%~49%、2.3%~82%。不同固液分离方法对粪污水中DM、TN、TP的去除效率差异显著,同时还显著地改变粪污水的N∶P∶K比例,但对Cu、Zn的去除效率较低。厌氧发酵环节主要分解小颗粒物,经厌氧发酵后,粪污水中干物质量大幅度减少,TN、K总量基本不变,但TN组成发生改变,NH_4~+-N含量显著增加,其占TN的比例达46%~93%;而P、Cu、Zn部分以晶体形式附着于发酵罐内壁,其余部分还会发生液相向固相大量转移的现象。贮存环节由于小颗粒物降解和大颗粒物转化、沉降,使粪污水中干物质总量削减,液相部分TN、NH_4~+-N、TP、K浓度显著降低。在20~25℃条件下,露天贮存90 d,畜禽粪污沼液TN、TP和K浓度分别降低39%~77%、61%~78%和23%~54%。以上研究对于制定粪污水农田利用工程方案、区域养分综合管理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粪污处理大多采用多级处理工艺措施,而国内外研究侧重于单项工程措施对污水理化性状的影响,现有数据支撑难以提出针对粪污水农田利用的最佳养殖粪污处理方案和组合。粪污水农田利用迫切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1)处理工程对粪污水理化性状影响的全过程监测评估;2)基于农田消纳的粪污矿质养分固液相分配定向调控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52.
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适量施用氮肥能明显增加南粳44产量,人工插秧方式氮肥用量为20.74 kg/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754.06 kg/667m2,而机械插秧方式最高产量为717.24 kg/667m2时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8.59 kg/667m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处理间表现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3.
当前放牧场的利用方式有两种,即自由放牧与划区轮牧,而公认为后者是最佳方案,比传统的自由放牧提高牧草产量25%~30%,可消化蛋白质增加54%,防止践踏及寄生虫危害,提高了载畜量30%~35%,增加畜产品.为了进一步对在放牧条件下草地利用的认识,我们多年来作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就放牧草地利用中生理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4.
碱斑调查过去只是用目测估计。根据我们调查研究的实践 ,对分散的小碱斑、连片的大碱斑的调查方法如下 :1 对碱斑小而分散的草地调查方法采用“直角析线法” ,一般草地调查在 6~ 9月 ,植被正是生育之时 ,站在草地上是很难看到碱斑的分布情况 ,是无法目测的。“直角析线法”即在样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 ,任意确定一点为A ,将测绳从A出现直线延长 5 0~ 1 0 0m做为样线 ,在样线左右 3~ 5m之内可见碱斑的长度均记录下来 ,至 5 0~1 0 0m的顶点B ,沿AB线的垂直方向再调查 5 0~ 1 0 0m至C然后以此测至D点 (如图 1 )。根据碱斑…  相似文献   
55.
为探明沼液组分中影响农田安全消纳的限制因素,揭示农田消纳沼液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导致作物减产的机制,该文选取多年黄瓜种植的日光温室大棚原位微区为试验平台,以3个不同沼液COD量处理的土壤及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监测了COD施用后土壤环境因子及黄瓜幼苗生长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析了COD量、幼苗生长、土壤养分及其它生态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低量沼液COD处理1566 kg/hm2能够促进幼苗生长,施用前期加速有效磷峰值的出现,后期保水和保温效果明显。高量沼液COD处理3132 kg/hm2抑制幼苗生长,施用前期推迟有效磷的供应峰值,使得土壤养分的供给与作物生长需求在时效上未能有效匹配,并且施用后期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等变化不利于幼苗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沼液COD与幼苗干物质及植株氮磷钾积累均呈抛物线相关,低量COD处理有促进作用,高量COD处理有抑制作用。根据曲线拟合计算COD最佳施用安全阈值1102-1442 kg/hm2和最大施用安全阈值2208-2884 kg/hm2。等量氮磷钾设置的条件下,COD含量是影响沼液农田利用的关键限制因子,将农田作为安全高效消纳沼液的处理方式时,不能完全采用沼液中氮磷钾替代化学肥料氮磷钾,需考虑沼液中COD含量,结合化学肥料施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56.
长期粪肥还田条件下稻米品质及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等氮量粪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长期累积效应,本文基于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于第8~9a采用2种粪肥(猪粪、沼液)和2个氮替代比例(50%、100%)处理,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吸收与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猪粪、沼液和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化肥相比,等氮量猪粪、沼液处理提高了整精米率和稻米食味值,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等氮量猪粪处理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沼液处理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较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NUE)整体呈现等氮量沼液 > 化肥 > 猪粪处理的规律,并与氮肥生理利用率、稻米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沼液处理年均NUE为41.9%~44.0%,高于化肥处理(40.7%),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稻草氮含量。但与化肥相比,50%沼液、100%沼液和50%猪粪处理NUE差异均不显著,而100%猪粪处理显著降低了NUE。等氮量猪粪、沼液替代化肥有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等量沼液、半量猪粪氮替代对水稻产量及NUE影响较小,而全量猪粪氮替代会显著降低水稻NUE。  相似文献   
57.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稻田3种常用除草剂丁草胺、苄嘧磺隆、2甲4氯钠残留水体对大薸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3种除草剂水体残留对大薸植株形态影响以苄嘧磺隆处理最为明显,残留浓度大于0.01 mg/L可导致大薸植株大量死亡。4.25 mg/L的丁草胺和3.36 mg/L的2甲4氯钠残留对大薸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短期内不能致死。当水体除草剂残留降低至田间常规管理施用浓度的1/8时,即丁草胺0.53 mg/L、苄嘧磺隆0.01 mg/L、2甲4氯钠0.42 mg/L,大薸植株形态的药害影响已经明显减轻。(2)苄嘧磺隆水体残留大于0.01 mg/L时大薸干物质产量显著降低,分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丁草胺残留浓度为0.53 mg/L时促进大薸干物质积累和分株生长,当残留浓度大于1.06 mg/L时大薸干物质积累和分株生长受到抑制。2甲4氯钠残留浓度低于3.36 mg/L对大薸的干物质产量、分株数及植株含水率影响一般。  相似文献   
58.
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周年CH4、N2O排放总量分别为394 kg CH4.hm-2、2.39 kg N2O.hm-2,土壤碳固定量、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14 t C·hm-2、6383 kg CO2-equivalents·hm-2;较秸秆不还田增加CH4排放总量152%、减少N2O排放总量14%、增加土壤碳固定量531%、增加净增温潜势57%。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短期内稻麦两熟高产农田的温室效应明显提高,但其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相似文献   
59.
基于太湖淤泥测算量及打捞量,针对江苏太湖底泥生态疏浚工程中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淤泥处置和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了湖泊淤泥处理的5种利用方式:有机肥料、绿化基土、湿地回填土、生态营养土、环保营养钵;提出了农用前应考虑施用地土壤质地、pH和有机质参数,对淤泥的理化性质加以分析以及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符合国家标准,控制单住面积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等污染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0.
生态环保营养土生产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淤泥、农业生产废弃物、微量元素等按一定比例及方式配制成相应半成品,再将半成品混合挤压制成颗粒,最后灭菌杀虫、烘干制成生态环保营养土。生态环保营养土保水性能持久、无毒害、无臭味,能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