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2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巴基斯坦波特瓦尔高原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开展巴基斯坦的土壤侵蚀调查与典型单元的定量评价研究,旨在为巴基斯坦土壤侵蚀防治和了解泛第三极生态环境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巴基斯坦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沿着穆里—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古杰尔汗—杰格瓦尔—保恩路线,选择了15个调查单元(12个小流域,3个矩形区),于2019年4月16—20日,对调查单元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波特瓦尔高原的林地、草地整体土壤侵蚀较轻,以片蚀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开挖边坡、排土边坡、土路边坡和砖厂平台等人为形成的边坡和裸露平台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产生沟蚀;部分自然山坡因过度放牧,发生重力侵蚀和沟蚀。15个调查单元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平均值介于51.40~1 338.91 t/(km~2·a)之间。[结论]波特瓦尔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应对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进行监督治理,同时通过试验开发匹配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北部穆里地区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需要对该地区大量的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审批,防止土壤侵蚀加剧,引起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应加强沟壑区溯源侵蚀的研究与防控,以保护农田,确保粮食安全;需加强对该区土壤侵蚀基础数据的采集,并对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发生机理与过程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巴基斯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对3种蒿属种子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的猪毛蒿、铁杆蒿、茭蒿3种蒿属种子为研究对象,对3种植物种子产量与萌发特性进行了估算与观测,分析3种蒿类种子的产量、萌发率与土壤侵蚀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程度的不同,对种子产量与萌发率的影响很大,土壤侵蚀越严重,种子的有效性越低;同时,种子产量与种子的萌发率具有一致性,同一立地的种子产量高,其萌发率也高,说明种子的产量与萌发率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响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3.
不同最小控制时段约束下黄河天然径流量变化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段性是描述河流径流量丰枯变化持续长度的主要特征.在年际变化较大的长时间序列中,通过确定不同最小控制时段,可以把高频变化的年份和时段有效合并,从而更好描述不同流量的持续特征.在划分径流量丰枯连续自然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最小控制时段,对相邻阶段进行逐步合并,提取并分析了黄河三门峡水文站1470-1997年528 a的逐年天然径流量阶段性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黄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511.81×108 m3,变差系数为0.20m年际变化非常剧烈;随着最小控制时段的增加m阶段数呈指数函数迅速减少;每一阶段平均、最小和最大阶段长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各阶段天然径流量的差异也逐步减小.当最小控制时段为5,10,20m30 a时m可以划分为60,24,15,9个阶段,相应的平均阶段长度也分别为8.7,21.7,27.4,57.9 a.阶段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极差分别是平均值的71.8%,62.4%m47.6%和13.7%.  相似文献   
54.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4种空间尺度流域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对于面积在10~100km2的小流域,利用2种方法计算的泥沙输移比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没有小区观测资料时,用单元小流域计算流域泥沙输移比是可行的。(2)对于土壤侵蚀类型单一的水文站控制流域,在没有面积>1km2单元小流域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面积1~10km2小流域或面积10~100km2小流域作为单元小流域来计算泥沙输移比而对于侵蚀类型不同的支流其误差范围有些偏大。(3)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泥沙输移比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治理措施减沙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55.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带植物群落的细根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3个植被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不同植物群落的细根(直径d≤2 mm)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群落0~20 cm土层细根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比根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植被带不同植物群落直径d≤1 mm的根系根长密度占总细根的90%以上,根系生物量占53%以上。有较大比例的直径d≤1 mm的根系不仅在植物的生长活动中贡献很大,且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物群落细根d≤2 mm生物量从南部森林带到北部草原带呈递减趋势,比根长从南部森林带到北部草原带呈递增趋势,草原带的根长密度显著低于其他植被带(P0.05)。根长密度与根系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乔、灌群落高于草本群落,但比根长表现为草本群落显著高于乔、灌群落(P0.05);乔、灌群落和以达乌里胡枝子为次优种或优势种的群落根长密度和根系生物量较高,植物根系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以狼牙刺、杠柳、白羊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比根长较高,具有较高的水分、养分潜在吸收率和生长速率;以狼牙刺、杠柳、铁杆蒿、白羊草为优势种的群落,根系参数(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在森林草原带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P0.05),这些群落在此环境下,更能有效吸收土壤水分、养分,在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微机制图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成为各个领域研究人员实用的研究手段。在水文研究中 ,利用SURFER软件 ,将实测的水文要素散点值输入计算机 ,通过数据的网格化处理 ,即可生成不同需求的趋势图。可定性、定量、定位地反映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为水文要素规律的研究提供分析图件。  相似文献   
57.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8.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90,自引:23,他引:190  
自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提出以来,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得以广泛的应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地形等因子区域变化很大,很难直接应用USLE。我国的研究者希望在对侵蚀因子进行深入分析和定量评价耻,建立适合于我们国家或地区的侵蚀预报模型。本文主要反映和介绍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59.
黄土丘陵沟壑区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和最根本措施。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由不同植被层组成,不同层具有不同的水土保持作用。因此,恢复具有合理结构与有效盖度的植被是控制该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鉴于此,采用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Cs)分析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不同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实测数据,探明了能够抵抗土壤侵蚀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文年群落能有效抵抗土壤侵蚀的Cs值有明显差异,暴雨年份植物群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所需的Cs值较高。演替早期群落及人工林群落未表现出较强的减蚀能力,当Cs分别大于20%和30%左右,且草本层和枯落层盖度较大时,土壤侵蚀强度小于2 500t/(km~2·a),为轻度侵蚀。演替中、后期群落及自然乔、灌群落Cs分别大于30%和36%,且近地面的灌木、草本层及贴地面的枯落层中至少有一层盖度较大时,可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尤其在暴雨年份,禾本科植物群落及自然乔、灌群落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当Cs分别大于38%和30%~40%,且近地面至少有一层盖度较大时,土壤侵蚀强度小于黄土高原地区允许土壤流失量[1 000t/(km~2·a)]。  相似文献   
60.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该文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地形因子以及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量化了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因子有土壤水分、速效磷、土壤种子库和坡向;仅用土壤种子库只可解释植物群落变化的32.1%;由于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种主要为猪毛蒿,其植被恢复潜力与速度比较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必要适当引进一些演替后期物种,如白羊草、铁杆蒿、长芒草等物种,以缩短演替时间,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