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粱剑光  储消和  储炬  王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60-14662,14683
[目的]通过推理选育,获得高产的阿维菌素工业生产菌种。[方法]以Biok AV-023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常规紫外诱变筛选出正突变菌株,再通过添加L-异亮氨酸诱导推理选育方法选育高产阿维菌素生产菌株。[结果]经紫外诱变和L-Ile定向筛选表明,L-Ile筛选浓度以0.5%最佳,经复筛后获得的高产突变菌株AV60s-32最高效价可达4 520 IU/ml,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3.4%。[结论]采用紫外诱变和L-Ile推理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阿维菌素菌种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阿维菌素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和补料对菌丝形态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条件下菌丝形态、菌体代谢以及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碳氮源种类和碳氮比与菌体生长密切相关,对除虫链霉菌前期的菌丝形态影响较大。只有当除虫链霉菌为密实的球状时,才能获得较高的阿维菌素产量;进一步通过调控使发酵中后期菌丝形态保持一定的菌球尺寸(球核面积、核区周长和菌丝球面积)对维持阿维菌素合成有利。  相似文献   
13.
防虫网覆盖蔬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虫网覆盖栽培,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措施之─,对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污染,生产出无农药残留,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蔬菜防虫网在以色列、瑞典、美国、日本等国早已广为应用。在我国台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成为全年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栽培的─种新兴模式。1995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引进推广这项新技术。现将此技术介绍如下: 1蔬菜防虫网的防虫原理   防虫网是─种采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优质聚乙烯原料,经拉丝织造而成,形似窗纱,具有抗拉力强度大、抗热耐水、耐腐蚀、耐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莘县西甜瓜包装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了解莘县西甜瓜包装的现状、面对的市场、不同时段的占比及对附加值的影响等因素,指出莘县西甜瓜包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西甜瓜的包装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草坪草的选择、建植时间、建植前的准备工作、铺植和修剪等方面论述了草坪的建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棚室无公害番茄定植前后出现的问题,针对生产中经常遇到或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促进莘县棚室无公害番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日常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模拟胃内环境,对4 ℃时不同pH值下酸奶中乳酸菌的存活率展开研究。结果表明,pH 值1~3的酸性环境均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当pH值≤3时,pH越小,抑制作用越强。乳酸菌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pH值3时耐酸能力相对较好,pH值1时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从提高乳酸菌含量的角度分析,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是餐后0.5~1.5 h饮用。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地乐胺,广灭灵,都阿合剂等三种前土壤处理型除草剂不同剂量在春植蔗田苗期除草试验,初步确定都可合剂每公顷1500-2250ml商品药量兑水900kg,在甘蔗下种,杂草1-2片真叶前进行土壤表面喷施,60d杂草总防效达到95.6%,在甘蔗大培土前基本控制蔗田无杂草,且对甘蔗幼苗无药害,是目前蔗田非常理想的芽前除草剂。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套作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间套作作物根茬分解、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阐释该系统中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控制根茬总量为2%(2 g根茬+98 g土壤),分别设置单独的大豆根茬(S)和玉米根茬(M)及两种根茬按3∶1、1∶1和1∶3混合(分别表示为SM 3∶1、SM 1∶1和SM 1∶3)共5个不同根茬配比处理和1个不加根茬处理(CK),动态测定根茬矿化速率,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前9 d,根茬矿化速率最快,而后矿化速率逐渐降低,到培养60 d后所有处理根茬矿化速率趋于稳定。整个培养周期内玉米根茬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大豆根茬处理,但SM 1∶3处理的CO_2累积释放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茬总碳含量在前10 d无显著变化,10~60 d时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根茬碳含量相比初始值降低最多,降幅达到24.8%,其次是玉米根茬(M)处理,降幅为21.4%,大豆根茬(S)处理碳含量降低最少,为9.7%。根茬总氮含量在前10 d显著降低,10~100 d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结束后大豆根茬(S)总氮含量最高,SM 1∶3处理总氮含量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SM 1∶3、SM 1∶1、M、S和SM 3∶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89.4%、58.8%、47.1%、41.2%和37.5%。因此,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单一根茬处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在本试验所选的3种配比中,SM 1∶3的配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