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2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24篇 |
35篇 | |
综合类 | 60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14篇 |
畜牧兽医 | 28篇 |
园艺 | 10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6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毒病课题组 《中国农业科学》1977,10(3):53-62
水稻病毒病,俗称水稻矮缩病。浙江省发生的有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传播的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和条纹叶枯病(Stripe);黑尾叶蝉(Nephatettix cincticep uhler)传播的黄矮病(Yellow stunt)、普通矮缩病(Dwarf)(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萎病(Yellow dwarf)。近年以后者发生为害较重。为了摸清 相似文献
22.
浙江省金华专署农科所土肥组 《土壤》1960,3(7):11-12,3
浙江金华专区约有五百万亩可以利用的红黄土丘陵,在地势比较平坦、水利条件良好的地段,有广大面积已经开垦成为水稻田,农民称这种土壤为水田黄泥筋,即红壤母质水稻土。 相似文献
23.
浙江省龙泉市武潭村是全市最早集中连片种植板栗的地方,该村于1987年开发了连片面积为1.4hm2的板栗基地,到1995年已是9年树龄的栗园还未能正常投产,年产量不足75kghm2,这不仅严重挫伤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板栗生产的发展。为了探索板栗?.. 相似文献
24.
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于农村科技工作来说,如何让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开花结果,形成良好的科技服务农村的工作机制,惠及亿万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考虑的首要问题——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切入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性彰显无疑。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题,满足“三农”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通过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的新型农村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性变革。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群众的需要、基层的探索和实践的创新,自发形成并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发展对科技要素的需求。
在采访过程中,本刊了解到不少省、市、地区在探索科技特派员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新型服务体系。其中,浙江省在完善各项机制体制、落实措施、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发展等方面的举措成为亮点。浙江省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五年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了科技特派员良好工作氛围、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效显著。
本期刊登了浙江省科技厅有关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在完善各项机制、落实措施、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健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有鲜明的特色,对进一步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而言,具有典型的意义,值得大家去学习与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25.
浙江省嵊县农科所土肥组 《土壤》1976,8(4):208-211
1975年5月在方口公社姚姆山路边首先发现一丘马铃薯生长异常-失绿黄化,生长矮小,其上方另一丘豌豆和毗连果园的一些李树也呈现黄、白化现象。 相似文献
26.
浙江省林科所果胶课题组 《浙江林业科技》1986,(2)
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又名腐婢,浙江也叫臭黄荆、观音柴、土黄芪,是马鞭草科豆腐柴属的落叶直立灌木,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中南及西南各省区,我省分布极广。其根、茎、叶均可入 相似文献
27.
浙江省杉木科研协作组 《浙江林业科技》1986,(4)
杉木是我省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在人工林中占首位。每年造林三十万亩左右,但生长量低。据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全省杉木每公顷年平均生长量仅0.244立方米(每亩0.16立方米)。为提高商品材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现在林业行政部门以每亩100元的投资规划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如果仅从改善栽培条件考虑,增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8.
29.
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植保组 《中国南方果树》1979,(4)
柑桔锈壁虱(Phyllocoptruta oleivora Ash.)是世界柑桔栽培区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国内柑桔栽培区也几乎全部发生,严重影响柑桔产量、品质和树势。 1972年,我们首先在早桔果实发生的锈壁虱虫体上,分离到汤普森多毛菌(Hirsutella thompsonii Fisher)。对其形态特征、培养基、室内回接和田间侵染试验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30.
甘肃省水利厅电力提灌效益调查组 《灌溉排水学报》1983,(1)
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共十六个县,是甘肃省农业生产最困难的地区。五十年代初期就以锅驼机、柴油机为动力发展提水灌溉,后来随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中型水电站的相继建成,提水灌溉工程就广泛地以电做为动力,目前已建成千亩以上电力提灌工程118处,装机容量34万瓩,设计灌溉面积155.3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19处,设计灌溉面积130.8万亩,实灌64.2万亩,年用电量3.34亿度。为了研究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的经济效益,甘肃省对该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实际调查,在取得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从社会投资利润率(即投资效果系数),国家投资抵偿年限,电灌站收支平衡和社员吃粮花钱水平四个方面做了些经济分析工作,证明这些工程对于解决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农田灌溉和山区人畜用水起了显著的作用。高扬程多级提水的电灌在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效益是显著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