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生姜上的一种细菌土传毁灭性病害,化学防治易污染环境且常规化学药剂很难在土壤中起到持续控病的作用,生物防治是其理想的防治方法。为开发对生姜青枯病有效的生防措施,对从生姜根际土壤中分离的一株生防细菌YB-3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效果进行了研究,以丰富生防菌株资源库。采用抑菌圈法筛选拮抗细菌,对效果最好的拮抗菌株做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在平皿上对青枯菌的抑菌率为50.67%,盆栽试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86%;经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YB-3鉴定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YB-3是一株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姜青枯病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3.
14.
西贡蕉枯萎病生防木霉菌株gz-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拮抗西贡蕉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gz-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依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gz-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蔗糖、酵母膏分别为最佳碳氮源;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8~30 ℃;最适pH 5.0~6.0;不同光照条件对该菌产孢影响明显.对西贡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gz-2菌株对西贡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每隔7 d施1次gz-2固体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在伤根接种60 d后,平均防效达到74.4 %. 相似文献
15.
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采用基施的方法研究腐殖酸钠(SH)单施及SH与磷肥(P)配施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中第2次刈割较第1次刈割,紫花苜蓿CP、EE、Ash含量下降,NDF、ADF含量提高。同一刈割条件下,SH单施及其与P配施对紫花苜蓿品质均有改善作用,而且SH与P配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同时,SH-P1和SH-P22个处理组相比,紫花苜蓿CP、EE含量及RFV值明显提高,NDF、ADF含量显著降低,Ash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SH与P1配施能更有效改善苜蓿品质;在SH-P1处理组中,SH5-P1处理和SH4-P1处理表现较为理想,且2个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品质性状和饲用价值,SH5-P1为试验最佳的施肥处理,即SH5为11.25g/盆,P1为3.41g/盆。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民乐低产田苜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水平及配施化肥对低产田苜蓿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恢复苜蓿(Medicago sative)低产田生产力的最优施肥组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定量化肥配施对低产田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单施有机肥的(P0.05)。其中各施肥处理较对照(不施肥)均显著提高了低产田苜蓿的干草产量,增幅在9%~325%;各施肥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处理M3PK(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400 kg·hm~(-2)、钾肥100 kg·hm~(-2))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3.04%,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低产田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处理M3PK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最低,分别为29.04%和22.40%。最低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正交试验中,对于提高低产田苜蓿干草产量,最优施肥组合的条件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200 kg·hm~(-2)、钾肥100 kg·hm~(-2)。对于增加低产田苜蓿粗蛋白含量的最优施肥配比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00 kg·hm~(-2),降低低产田苜蓿中洗纤维和酸洗纤维含量的最优施肥组合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50 kg·hm~(-2)。各处理经济效益的比较中,处理M3P3K2(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00 kg·hm~(-2))产值、产量、纯收入等综合评比均名列前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得出,处理M3P3K2更适宜在同类型苜蓿低产田的生产实际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酯酶同工酶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15个金福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鉴定,以便为金福菇的遗传育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8条谱带,其中有2条谱带的分布频率为100%,是所有菌株的特征谱带;15个菌株共有14种酶带类型,不同菌株的酶带数在8条至12条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1.00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可将15个金福菇菌株划为3大类群。老挝金福菇TgLo菌株与国内金福菇的亲缘关系最远;同一菌株的不同分离株如Tg1.1与Tg1.2、Tg10.1、Tg10.2与Tg10.3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4以上;菌株Tg3与Tg8,Tg12与Tg10.2或Tg10.3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也达到0.94,可认为是同物异名。上述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方法可有效应用于金福菇的菌株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外界环境温度对番茄花粉活力及萌发率的影响,以樱桃番茄西大樱粉1号父本YA-4-3-1-8花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墨水染色法、液体培养基离体萌发法检测花粉活力及萌发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对番茄花粉活力及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樱桃番茄花粉的萌发率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温差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而活力则与最高温度、温差呈现出极显著相关.花盛开前第2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温差对番茄花粉萌发率的影响最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盛开当天的最高温度、盛开前第2天的最低温度和温差对花粉活力的影响最大.同时,活力与最高温度、温差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最低温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对花粉活力及萌发率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条件下,极易使花粉活力及萌发率下降.此外,花朵盛放前和当天的温度变化,与花粉活力及萌发率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开放前的温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更加突出.花粉活力及萌发率不仅只受当天温度的影响,开放前的温度变化也会对其造成显著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花粉的发育,最终导致番茄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播量与留茬高度对老芒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播量和留茬高度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栽培草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评价了肃南牧区3个不同播量处理的老芒麦在5种留茬高度处理下的再生性能,产量性状和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3个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播量对老芒麦再生性能、草产量、粗蛋白质产量、ADF和NDF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各指标均在播量S2(45kg·hm-2)处理下表现最好。留茬高度则对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且各指标均在留茬高度H6(6 cm)处理下表现最好。两者的互作对再生强度、草产量和ADF含量影响极显著。总体而言,肃南牧区老芒麦栽培草地的利用,在播量45 kg·hm-2、留茬高度6 cm时,不仅再生性能好、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西百色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生姜的共生情况及其与根际土壤因子的关系,为筛选对广西生姜有促生及防病效果的菌株及推动AM真菌在生姜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7月在广西百色生姜种植区采集5份生姜根际土壤样品和根系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菌根侵染率和AM真菌孢子密度,并对AM真菌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研究AM真菌的定殖特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不同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土壤pH为4.95~6.37,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0.175%~0.327%、8.5~95.0 mg/kg、25.1~40.0 g/kg和0.51~3.61 cmol/kg。不同采样点的生姜根系均有AM真菌定殖,定殖率在3.23%~29.06%。5个采样点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8属13种,包括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2种、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3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种及未知种属4种。优势种Rhizophagus mosseae在5个生姜采样点的土壤中均有分布。AM真菌孢子密度为44~288个/20 g干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内AM真菌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1,P<0.01),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3,P<0.05)。【结论】不同采样点生姜根际土壤具有较丰富的AM真菌资源,AM真菌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新植生姜地块的AM真菌孢子密度大于连作生姜地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生姜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