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91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53篇
  36篇
综合类   348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02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71.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是一类具有强蓄积性的有机污染物,在生产应用中容易发生迁移,破坏生态平衡乃至危害人体健康。其中,与PAEs接触最为密切的农产品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总结了农产品中PAEs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技术,深入探讨了植物源性和动物源性农产品中PAEs的污染水平和吸收特征,大量研究表明,目前农产品已普遍存在PAEs的污染,污染水平受到环境、农产品种类和生物体不同部位吸收差异的影响。根据农产品的污染现状提出了相关PAEs的防控建议,以期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72.
根据平欧杂种榛树冻害程度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对不同冻害程度榛树开展针对性修剪。结果表明,通过相应修剪,结合园地管理,不同冻害榛树,特别是轻度和中度冻害榛树,各项生长指标明显提高,树势明显恢复,产量增加,综合表现明显好于对照。  相似文献   
873.
为保护和培育黑土,通过田间随机取样和室内养分分析,调查大兴安岭西麓谢尔塔拉农牧场不同地力等级土壤肥力状况及养分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质、有效磷和缓效钾含量与地力等级相关性较好,随着地力等级的升高,含量呈升高趋势;其中有机质含量变化最大,一等地平均含量为62.93 g·kg-1,五等地为36.71 g·kg-1,一等地是五等地的1.71倍,一至四等地有机质含量均属于国家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很丰富的水平,五等地属于丰富的水平;有效磷和缓效钾一等地分别是五等地的1.36倍和1.31倍。pH、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也随着地力等级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未呈现规律性变化,不同等级地力间均未形成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力等级平均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锌含量适中,有效锰、有效钼含量丰富,有效铁含量极丰富。  相似文献   
874.
为解决设施菜田粪肥施用过量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环境风险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菜田中的磷素管理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寿光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稻壳不还田施用磷肥(S0P52)、稻壳还田配施磷肥(S20P52)、稻壳不还田且不施用磷肥(S0P0)和稻壳还田不施用磷肥(S20P0)4个处理,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和生物有效磷分组方法对土壤磷素进行表征,探究外加碳源的同时控制磷肥投入对设施番茄产量及土壤磷素盈余、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并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量等探究影响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素盈余为47.3~153.0 kg/hm2,且各处理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如下:无论施磷或不施磷条件下,与不增碳处理比较,增碳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49和1.66倍,并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在施用磷肥基础上,增碳处理土壤TP、Olsen-P和DGT-P含量分别提升了2.15、1.66和2.79倍;在不施磷肥基础上,增碳处理对土壤MBC、MBP和DGT-P含量分别增加了1.46,4.99和2.75倍,并能够保证在维持磷素供应的同时降低CaCl2-P水平,降低环境风险。因此,稻壳还田不施用磷肥措施能够保证番茄产量和生物有效磷水平,可作为集约化设施菜田土壤源头磷素管控的推荐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875.
分析人工生态池不同水生生物对于稻田排水的净化作用。选取不同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开展稻田排水人工生态池净化试验,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对于稻田排水中的TN和NH4+-N等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人工生态池对于稻田排水中TN、NH4+-N的净化效果明显,不同水生植物在净化后第6~7 d左右均能够将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排水前的水平。其中黑藻对于TN、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净化4天即可达到90%以上的去除效果。人工生态池能够有效地净化稻田排水水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黑藻的净化效果最好,适宜在人工生态池中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76.
为了优化高寒黑土区马铃薯种植管理措施,以刘平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产量、农艺性状以及疮痂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号微生物菌剂(T4)产量性状方面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4 014 kg·(666.7 m2)-1,是CK的1.13倍。且4号微生物菌剂(T4)商品薯率最高,为88%,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号微生物菌剂(T3)除外],4号微生物菌剂(T4)的平均单株结薯个数高于其余处理;3号微生物菌剂(T3)在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上最好,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防治效果达到65%,是CK的1.76倍;农艺性状方面,2号微生物菌剂(T2)株高与3号微生物菌剂(T3)茎粗均显著高于CK,分别是CK的1.31倍和1.64倍。综合来看4号微生物菌剂(T4)与3号微生物菌剂(T3)更适用于高寒黑土区马铃薯的高产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877.
为探索改进现阶段教学标本的制作技术,丰富教学标本种类,本试验介绍了一种将冻干技术和塑化技术结合的方法。通过冻干技术将标本内水分脱出,使塑化剂能在常温高压的状态下渗入标本组织,完成塑化。结果表明,冻干塑化技术的制作周期短、标本变形程度低,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标本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878.
土壤中氮磷养分对苹果树的生长、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不同苹果品种种植对不同土层土壤氮磷养分的影响,指导果树施肥管理,以典型旱作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赤峰市为研究区,以该区主栽的新世纪、鸡心果、富腾和新苹红4个苹果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土壤的氮磷养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苹果品种不同土层土壤的pH均呈偏碱性;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4个苹果品种的土壤氮素含量均偏低,其中全氮与硝态氮以新苹红表层土壤含量最高,富腾各土层含量均较低;土壤磷含量整体偏高,应减施磷肥。因此,应根据不同苹果品种对土壤氮磷养分的需求差异以及各土层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尤其是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区,要做到合理施肥,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79.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①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②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③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Pl)、肉食者 (C)、碎屑食者 (D)和杂食者 (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 (POM)和沉积物有机物 (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 (31.40%)。④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80.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绝对丰度的变化,揭示抗性基因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情况,以黑龙江(HLJ)、吉林(JL)、辽宁(LN)、内蒙古(NMG)、新疆(XJ)、甘肃(GS)、云南(YN)、江苏(JS)、湖北(HB)、广东(GD)、海南(HN)、山西(SX)、河南(HEN)、山东(SD)14个省份的土壤为试材,依据土壤利用方式(露地粮田、露地菜田和设施菜田土壤)和种植年限(1~3、7~10 a和15 a以上)设置9个处理,共378个样品。采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技术对四环素类抗性基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4种抗性基因(tetMtetOtetQtetW)在设施菜田土壤中的绝对丰度显著高于露地粮田和露地菜田,设施菜田绝对丰度范围为3.96×104~6.36×108 copies·g-1,露地粮田为2.16×103~2.18×106 copies·g-1,露地菜田为1.16×104~2.48×107 copies·g-1。4种抗性基因的最高丰度出现在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中的不同省份,但设施菜田3、7 a和15 a的各省份土壤均显著高于相同年限的露地粮田和露地菜田,设施菜田7 a和15 a显著高于3 a。露地粮田、露地菜田的4种抗性基因积累与利用年限无显著线性关系,而设施菜田的抗性基因积累与利用年限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已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粮田、露地菜田和设施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其丰度在设施菜田土壤中显著高于露地菜田和露地粮田土壤,且在设施菜田中与利用年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