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8篇
  29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本文以山西省玉米种植生态区为基础 ,应用阿齐的干旱当量方法 ,对山西省 72个县、市1 62 3年次的降水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进行计算 ,归纳分析 ,认为山西玉米产量丰、歉与降水的关键期有密切关系 ,分别为 :夏播中早熟区关键期为 7月 2 0日~ 7月 30日 ,干旱当量为 2 9 9 。春播早熟区关键期为 5月 2 1日~ 6月 2 0日 ,干时当量— 37 8 。春播中晚熟区关键期为 5月 1 0日~ 6月 2 0日 ,干旱当量为 34 0 。根据关键期的干旱频率按级差为 2 5作干旱程度分区。微旱区 (频率指标 0 1~ 2 5 ) ,轻旱区 (频率指标 2 6~ 5 ) ,干旱区 (频率指标 5 1~ 7 5 )。  相似文献   
92.
工业集中区的土地优化管理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山西省22个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调查,利用2013年山西统计年鉴,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因子分析法和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集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与投入产出关系、行业用地水平、区域用地结构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比较,旨在为工业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典型工业集中区综合效率、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土地利用率与企业平均用地相互之间存在相关关系。(2)工业集中区与全省行业用地中,煤焦行业效率最高,纺织行业效率最低。全省效率较高的电力、冶金、化工均为重工业,高新行业效率较低。集中区内电力、冶金等重工业效率较低,高新行业、医药、食品、建材、化工等各种行业效率水平良好。(3)典型工业区用地水平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区域综合效率在-1~0的分布产业区较多,而相对高效区和相对低效区分布较少。结果显示有效利用企业投入、规范企业规模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提升集中区产业结构、实现集中区区域协调发展是保证山西省工业集中区用地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以晋城市长河流域108 km2为研究区,结合黄土丘陵矿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脆弱性理论,建立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AHP法测算16项因子的权重并使用集对分析法对该区域5 a生态脆弱度归纳评估并验证结果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年均降雨量等7项指标权重影响较大,研究区2007—2015年整体呈现脆弱状态,脆弱性等级最高为强脆弱,出现在2007,2009年,最低级别为稍脆弱,出现在2015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生态环境呈现逐年好转。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虽然好转,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应继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
基于用地竞争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判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理确定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对满足矿业资源经济转型用地需求、优化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从适宜性和驱动力2个层面构建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了基于该指标体系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评价模型,并基于研究区行政界线图及矿业废弃地分布图,以矿业废弃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量化评价指标,评价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力。采用三角模型,根据用地竞争力组合,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进行理论判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占总量5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周边及省道两侧;4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农用地,主要分布于村庄周围;1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生态用地,主要位于山区及水域附近。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矿业废弃地整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5.
高妍  毕如田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13-117
为了更加直观性和科学性地解决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笔者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在对农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农用地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年来,耕地、园地和牧草地虽然减少,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措施,林地面积增加,在农业生产总值增加7.9×109元的同时,农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也增加了0.11×108元,说明研究区通过结构调整,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未影响生态环境。在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的今天,研究区农用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农用地的资源、环境状态满足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6.
李茜  毕如田 《农业与技术》2008,28(1):141-145
根据生计和可持续生计的基本内涵,本文利用山西省西北四县的基础数据,从农民的收入、农民的福利、脆弱性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基础四个方面对农民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内,运用替代生计研究项目改变目前的农民生计状况,对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目的]博弈理论可以对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中承包方和农户的行为进行最优选择,中介组织作为隐性因子与承包方和农户共同成为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重要经济分析要素。[方法]研究运用在政府引导下承包方和农户扩展式动态博弈模型对承包方和农户的行为选择剖析,并对承包方、农户及中介组织的行为予以经济分析。[结果]交叉博弈得出承包方与农户行为选择的最优策略集为{高价承包,中介介入后的流转价格},将博弈树转换为期望收益的博弈矩阵加以验证;利润最大化印证了欠发达地区承包方高价承包行为与中介组织设立的必要性,农户的禀赋效应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选择。[结论]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中承包方高价承包时的利润回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理性农户和中介组织的长期配合方可实现三方共赢,期间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8.
基于DEM的涑水河流域地表水文特征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运城市涑水河流域为例,在介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水文特征方法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Arc Hydro Tools扩展模块,采用SRTMDEM数据对流域地表水文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取了涑水河流域河网、流域盆地等水文信息,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演变、植被生长、土地覆盖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
压煤区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煤区资源利用的协调性是衡量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基础。【目的】通过研究泽州县压煤区煤炭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协调变化趋势,可以制定相应发展对策实现资源协调利用。【方法】首先基于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自然耦合关系,在资源同步利用模式下分析煤炭开采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再通过建立煤-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资源利用水平;构造耦合协调性模型分析其耦合程度,并运用GIS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除2011年因采煤规模过大破坏了水土资源承载力外,其整体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3个分区几乎相间分布,结合各分区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低度协调的一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边界,采煤规模过小,应发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优势,开发利用采矿用地以平衡煤炭产业的需求,提高耦合协调度;(2)高度协调的三区主要分布于矿区,目前采煤规模合理,对于丰富的水资源应注意涵养水源、节约利用、减少水污染;(3)比例最大为53%的二区沿长河河道分布,中度协调、采煤规模过大,应当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合理规划煤炭开采规模,使三者并重发展和谐统一。【结论】研究区煤炭开采规模与其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变动渐渐从有无序走向有序,三者发展逐步协调;而结合各协调性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的发展对策,在资源开发利用之外也考虑到了协调性发展的前提,可为将来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0.
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潜力及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准确地分析北方冬麦区的小麦产量潜力,找到限制因素,探寻相应的调控技术,提高小麦生产力。归纳了本地区模型模拟的冬小麦产量和高产记录,比较分析了模型模拟和高产纪录产量水平的差异,总结了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与可能的调控技术。得出当前模型模拟结果低于高产记录是因为数据采集年份和数据量的影响;产量性能理论是定量化分析产量差异原因的有效方法;指出北方冬麦区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和调控技术。认为小麦产量提升应从产量差确定、产量性能分析、集成技术等3个方面依次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