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95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70篇
  96篇
综合类   546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378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探明双元调控系统Lmo1060/Lmo1061是否影响单增李斯特菌(LM)的抗应激作用及致病性,本研究以LM 10403S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 Δlmo1060/lmo1061缺失株.应激存活试验结果表明,lmo1060/lmo1061缺失显著增强LM在酸应激(pH=2.5)条件下的存活率,但不影响该菌...  相似文献   
232.
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广西三江段的右江(ZY)、左江(YJ)及红水河(HSH)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群体的110个个体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33项(11项传统形态与21项框架形态)形态学可量性状比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依据可量性状的LSD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3个种群大眼鳜的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部性状特征;其中,红水河群体分别与右江群体、左江群体在头部[HW/BL、ED/BL、U(10-11)]及尾部[CPL/BL、N(5-6)]存在显著差异,而右江群体与左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比较大眼鳜群体形态差异上,框架结构性状C(1-11)、E(2-11)、F(2-10)、G(3-4)、I(3-9)、M(4-10)、K(4-9)、J(4-5)、T(9-10)、O(5-8)、N(5-6)、P(5-7)、R(7-8)、S(8-9),即大眼鳜的头部及躯干部框架性状可以作为解释其差异的主要成分,而传统形态外形大小则作为解释其差异的次要成分。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均一致表明: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群体聚为一支。以上结果显示:大眼鳜3个群体存在形态差异,且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珠江流域广西江段大眼鳜群体的划分提供科学数据,为大眼鳜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3.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10%悬浮剂40mL/667m2具有高效、持效的特点,药后21d防效93.83%,杀虫效果为95.35%与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20mL/667m2的防效相当,没有差异性;比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g可湿性粉剂、三唑磷20%乳油两处理的防效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34.
基于GIS的天津市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天津市武清区作为研究区域,对与该区淡水养殖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养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筛选出23个对当地淡水养殖发展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武清区淡水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进行综合运算,将武清区淡水养殖区域划分为4个类别,即非常适宜区域、适宜区域、一般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以期为水产养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5.
我国是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蔬菜害虫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科技的不断投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在我国蔬菜害虫防治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传统化学防治依然是我国蔬菜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蔬菜食品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对我国蔬菜生产中害虫防治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6.
槟榔是海南岛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200多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山地栽植槟榔所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除自然因素外,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天然林地毁坏和重种轻管的栽培方式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此,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知识宣传与教育,使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生态意识;科学引导农民发展槟榔生产,加强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237.
梅岭A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Ⅱ-32A作母本,Ⅱ-32B/新露B//中9B的F5代优良株系作父本测交,并经多代择优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易于繁制种,配合力高等特点。于2011年10月通过江西省育性鉴定,适用于配制超高产杂交中晚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238.
ω3 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FAD)能使藻类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ω3 脂肪酸。在已克隆到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 Reisigl)的ω3FAD 基因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其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反转录 PCR(RT-PCR)技术,克隆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片段,然后亚克隆到穿梭表达载体 pYES2 中,以构建重组酵母表达载体 pY-ω3FAD;通过电穿孔法将该重组载体转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INVSc1 菌株中,经筛选与序列验证得到含有 pY-ω3FAD 重组质粒的酵母转化株。在 5℃,添加底物亚麻酸及半乳糖诱导表达,连续培养 72 h,经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及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证明,转目的基因的酵母能将外源添加的亚油酸在 15 位脱氢生成α- 亚麻酸,表明ω3FAD具有Δ15 脂肪酸去饱和作用的功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诱导培养时,气相色谱结果显示,在 30℃培养的转基因酵母中没有检测到α- 亚麻酸;但在不高于 25℃培养的转基因酵母中,发现ω3FAD 能将外源添加的底物去饱和为α- 亚麻酸,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去饱和能力增强,5℃时的底物转化效率达到29.73%。将转目的基因酵母在 5℃温度下诱导培养不同时间,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LA(linoleic acid,亚油酸)转化为α- 亚麻酸的效率也提高,培养 4 d 时其转化效率达到 38.86%。该研究结果提示,缺刻缘绿藻ω3FAD 基因编码的酶蛋白为一个低温诱导酶。缺刻缘绿藻ω3FAD 基因之所以能在酵母细胞中被低温诱导表达,可能因为后者存在一个低温诱导的脂肪酸去饱和系统。  相似文献   
239.
机械故障与润滑油的性状具有紧密关系.因此,研究一种能够快速、无损对润滑油品牌识别方法至关重要.该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式识别方法对7种润滑油品牌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方法对校正样本建立判别模型,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都小于0.062,对7种润滑油品牌识别率均为100%.结合遗传算法对变量进行筛选,选出62个波数点代替全波段进行建模,模型对未知样本的识别率均为98.1%,大大缩减建模的计算量,为在润滑油判别分析仪器开发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40.
土壤环式入渗仪测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入渗率的测量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环式入渗仪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土壤入渗性能测量仪器之一。模拟降雨法和双环法是目前测量土壤入渗的常用方法,圆盘入渗仪多用于测量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大量测量结果表明,环式入渗仪测量得到的最可靠结果是土壤稳定入渗率,但结果远高于人工降雨测量结果,说明环式入渗测量方法并不准确。环式入渗仪入土过程中,环与土壤间的缝隙为土壤水入渗,提供优先路径是造成测量结果远高于土壤本身入渗性能的重要原因。环式入渗仪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时间步长偏大是产生入渗率偏大的另一原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计算入渗赋值方式和时间步长对测量得到的土壤入渗性能曲线的影响,具体估算了不同时间步长和赋值方式下,在入渗初期可能引起的入渗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