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7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高效生态模式“猪沼果”的施肥量比关系,不同量比关系对脐橙产量、品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讨论了“猪沼果”模式的能量与物质循环特点及其在保持水土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以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石坎梯田为对象,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5种模式分别是"茶-春马铃薯-豇豆-秋马铃薯"、"茶-花生-榨菜"、"茶-花生-辣椒-秋马铃薯-春马铃薯"、"茶-黄豆-萝卜"、"茶-春马铃薯-玉米"。结果表明,在石坎梯田的新栽茶园中,以"茶-花生-辣椒-秋马铃著-春马铃薯"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每公顷纯收入22 576.5元,比其他4种模式高60%-346%;"茶-春马铃薯-豇豆-秋马铃薯"模式经济效益次之,每公顷纯收入13 933.5元,比其他3种模式高68%-170%。同时,这两种模式生态效益较好,综合优势明显,适合当地种植习惯和自然气候特点,是值得在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大力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抗蚜威在茶叶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湖北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抗蚜威消解快,其在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d和2.3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按照推荐使用和推荐安全间隔期,抗蚜威在茶叶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湖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及其破坏与濒危现状,阐述了农业野生植物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结合湖北省实际,阐述了湖北省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近况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农业野生植物的一些思路和对策,有较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25.
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樊丹生(西北农业大学杨陵712100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科梯队建设,而学科梯队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这世纪之交,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多数年事已高,进入退休高峰,学科梯队建设面...  相似文献   
26.
为了利用草甘瞵和二甲四氯开展豚草化学防治研究,2004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设计了20%草甘磷、40%草甘磷和20%二甲四氯3种试验处理,每种处理设3次重复,另设3个对照小区,共12个处理小区,主要对豚草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破坏豚草的生长和蔓延,施用20%草甘磷、20%二甲四氯、40%草甘磷防治豚草,两周后,豚草萎蔫率分别达到76.3%、82.5%、85.6%;同种农药的浓度越高,防治效果越好,但是存在农药飘移二次污染环境的潜在危害;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豚草生长的幼苗期;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提高虹鳟源枯草芽孢杆菌益生菌候选株RT-BS07胞外蛋白分泌能力,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发酵产物抑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不同培养条件下RT-BS07株产胞外蛋白浓度为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下胞外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等5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条件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初始pH值为7.0,盐度3%的LB培养基,33℃下振荡培养36 h,空气浴摇床转速150 r/min为菌株最佳蛋白分泌的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菌株胞外蛋白浓度可达(22.91±0.91)mg/mL,显著高于常规培养下的(12.74±0.26)mg/mL(盐度1%、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120 r/min、28℃下培养24 h)。该胞外蛋白对鲁氏耶尔森菌、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水产常见条件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面积分别为(13.87±1.03)mm2、(11.78±0.46)mm2、(7.93±0.21)mm2。【结论】枯草芽孢杆菌RT-BS07株可分泌具有较强抑菌性能的胞外...  相似文献   
28.
丘陵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降雨径流易发区和水土流失敏感区。诸多因素使农业面源氮排放成为丘陵区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难题。为此,本研究以目标区域的产业发展为前提,基于丘陵小流域氮素流失特点,以氮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针对农村生活源、农田种植源和畜禽养殖源分别构建了生活污水的稻田安全消纳净化技术、生态种植串联沟渠塘堰的立体消减技术和种养结合的畜禽粪污多级循环全消纳技术体系,提出了"产业治污"运行及管理模式,即:根据流域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结构和规模,建立"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专家团队"的产业控污机制和"村企合一参与式"的治污管理体系。并基于国家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在湖北省竹溪县竹溪河源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进行了具体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实践证明,"产业治污"模式实现了目标区域污染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有效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