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7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 Blaney-Criddle法、FAO-24 Radiation法、FAO PPP-17 Penman法及FAO Penman-Monteith(98) 4种方法,对甘肃省1981~2000年33个站点的月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O Penman-Monteith(98)模型的精度与灵敏度均显示了较强的优越性.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内逐月演变曲线呈单峰状;年际蒸散量变化与夏季年际波动变化存在较高一致性;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未来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位法,利用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栅格与县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旗县为单元,定量评价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内蒙古县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均值为4.37 t/hm2.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生产潜力较高,以西、以北潜力较低。整体而言,内蒙古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旗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县为基本单元,根据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与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基于G IS的多因素迭置模型和基于决策树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编制了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不同类型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区以人口限制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人口发展疏散区和稳定区;内蒙古人口稳定区以呼包鄂、通辽、赤峰等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疏散区以丰镇、克什克腾等中、小城市和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推移,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疏散;人口限制区以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未来应有计划实施人口迁移和生态移民,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地区县域农业水资源平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县域单元农业水资源平衡的层次及其计算方法,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河西走廊地区各个县域单元降水均不能满足各种作物的水分需求,亏水为水量平衡的首要特征,且亏水量的大小由东到西呈递增的趋势,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亏水量依次为372.10mm、472.29mm和695.79mm。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TVDI的西辽河流域土壤湿度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湿度是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重要基础信息。文中基于MODIS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数据,构建Ts-NDVI特征空间,定量揭示了西辽河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分布格局,并进一步讨论了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西辽河流域植被生长季土壤湿度总体以正常(0.4相似文献   
17.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其生产和消费活动会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参与式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对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西辽河流域不同生计方式农牧户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不同农牧户类型的生产与消费特征,探讨农牧户生产与消费足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在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年龄结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别。2)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生产和消费足迹存在显著差异性。就生产特征而言,农业户以人均谷物和蔬菜生产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类产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薯类生产最多。从消费状况来看,农业户以人均谷物消费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蔬菜消费量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制品消费量最多。3)西辽河流域农牧户人均生产足迹为4.301 7 hm2,人均消费足迹为0.613 5 hm2,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其中牧业户的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远远高于农业户和半农半牧户。4)农牧户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与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特征显著相关,并具有差异性。研究表明,草地生态足迹在西辽河流域牧业户生态足迹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佳  张小咏  杨艳昭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19-124,128,30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循环过程及配置影响显著。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变化对径流影响情况,以长江源流域为例,构建了适合该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下的流域年均径流量和径流深。模拟结果如下:当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到最大,径流量减少了16.7%,达到304.12m3/s,径流深减少14.02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并逐步变为沙地、裸地,流域径流量增加16.1%,达到424.32m3/s,径流深也增加了13.49mm;当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到无植被覆盖,将使流域径流量增加28.4%,达到469.67m3/s,径流深增加23.88mm;在草地覆被最佳状况下,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只有5.6%,达到385.98m3/s,径流深增加4.72mm。综上所述,长江源流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减少,而沙地和裸地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科学院(CA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EPA)和瑞士工程院(SATw)联合主办的第七届3R——循环经济国际会议及工业展览会(7th World Congress on Recovery,Recycling and Re--integration(with Exhibition)-R’05)将于2005年9月25日--2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担任会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VRML为代表的基于WWW的虚拟现实建模技术正在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对近10年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草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VRML、遥感等技术构建了山南地区虚拟草地模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对山南地区草地退化过程进行了多维动态模拟,为进一步研究山南地区草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