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9篇
  12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指位于曲精细管基膜上的一类原始精原细胞,近年来因其在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胚胎发育前期,一小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并迁移至生殖嵴,PGCs随后增殖分化形成生殖母细胞并迁移至睾丸基底膜,随着雄性动物出生,生殖母细胞迁移至细精管并转化成SSCs。本文概述了近年来SSCs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SSCs的分离、鉴定、体外培养体系以及SSCs诱导精子。此外,本文重点阐述了SSCs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2.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ODE)与关键信息化学物质的作用模式,从其触角转录组中筛选属于ODE的细胞色素P450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利用IQ-tree 2.1.1软件构建进化树;根据FPKM值筛选出高表达蛋白,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同源建模;并应用AutoDock软件与寄主植物挥发性气味和信息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禾谷缢管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30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10个,且40个基因均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根据FPKM值筛选出9个在禾谷缢管蚜触角表达量较高的基因,其中同源建模成功的有5个;同一蛋白与不同气味分子结合时,结合能有差异;结构相似的气味分子与不同蛋白结合时,结合位点与结合能相似。表明与气味结合蛋白相比较,禾谷缢管蚜ODE对气味分子的选择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24.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s2004-2006年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以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比大气CO2浓度(对照,370 μmol·mol-1)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570 μmol·mol-1)和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其对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成熟期株高比对照提高6.7%,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对汕优63全生育期日数无显著影响;(2)FACE处理使汕优63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34.1%,其中2004、2005、2006年分别增加42.4%、27.3%和31.2%,均达极显著水平;年度间、CO2和年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FACE处理使汕优63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比对照增加10.3%、10.3%、21.7%、4.9%和4.3%,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N处理对汕优6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但N×年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颖花量、以及产量均有显著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5.
独立学院化工仿真实习的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以提高化工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探索。化工仿真实习强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生产实习教学的不足,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从数量分类视角对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栀子品种的分类等级和分类标准,并且为栀子品种间亲缘关系、形态分类和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栀子20个栽培品种和2个近缘种为材料,首先观测其叶、花、果的32个形态学性状,然后对观测到的32个性状指标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大且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后,最后对栀子所有供试品种和近缘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除花和果的总萼长、萼齿长、果长、叶长与叶柄至最宽处长这些性状相关性较大外,其它性状相对独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4%,影响力较大的性状有果总萼和萼齿长、果长和宽、棱宽、成熟果色、花冠裂片长和宽、盛花期、花瓣数等;Q型聚类结果显示,栀子品种和近缘种按花色、重瓣性可分为3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分为5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叶色、开花次数可分为7类。【结论】果萼、果径、果棱、果色等果实性状以及花径、花瓣数、花期等花部性状是今后栀子品种形态分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性状指标。数量分类结果能较好的支持形态分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栀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7.
小喂入量大豆收割机纵轴流脱粒装置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解决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大型收割机具通过性差,横轴流式收割机脱粒损失率大的问题.【方法】利用小喂入量纵轴流脱粒装置试验台,以籽粒破碎率、损失率和含杂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和筛孔尺寸的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了正交试验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和筛孔尺寸三因素正交试验和滚筒转速、导向板升角两因素回归试验.【结果】当滚筒转速为460r/min,导向板升角为11°,筛孔尺寸为22mm×25mm时,该脱粒装置脱粒分离性能较优,破碎率为1.81%、含杂率为25.02%、损失率为0.52%.【结论】研究结果为小喂入量大豆收割机纵轴流脱粒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针对当前快速准确获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时大部分遥感预测方法将光谱信息作为模型主要特征,忽略时序变化特征的问题,利用无人机搭载五通道多光谱相机获取研究区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影像数据,基于该数据计算玉米相应生育期植被指数,然后采用植被指数建立各生育期子模型,采用Shapley理论计算子模型均方根误差对全生育期模型均方根误差的贡献度,从而确定各子模型权重,根据权重组合形成具有LAI时序变化特征的估算模型,分别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多层感知机(MLP)、随机森林(RF)和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构建组合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采用Shapley理论构建的组合LAI估算模型估算效果优于直接构建的全生育期LAI估算模型。相较于SVR-Shapley、MLP-Shapley以及RF-Shapley模型,XGBoost-Shapley模型的估算效果最佳(R2为0.97,RMSE为0.021,RPD为6.9)。将最优模型XGBoost-Shapley应用于研究区LAI预测,预测结果符合不同生育期玉米长势。本研究为大田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提供...  相似文献   
29.
本试验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叶面肥烟白金和锌铜大师施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肥相比,烟白金对生育期、农艺性状、化学品质影响不大,使烟叶品质有提升,但能增加中上等烟叶比例和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增加了6.82%,产值增加了447.27元/亩;锌铜大师对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增加了产量,但产值较低,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采用LC-MS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及其代谢物(3,5,6-TCP)在两种水稻各器官的动态消解规律与分布特征,旨在为两种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后期稻米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在穗期施药后定期分析水稻各器官中农药及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水稻甬优各器官中的残留量高于中浙优,在水稻中的残留量均呈叶籽粒茎根的分布规律,根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茎、叶和籽粒中的残留量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毒死蜱在水稻各器官降解速率较快,在施药后14 d降解率达99%以上;稻壳和糠承载90%左右农药及代谢物残留;高剂量施药使两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籽粒各部位的含量增高,但对其分布特征无影响。研究表明选择种植水稻品种中浙优的同时降低施药剂量既可达到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稻米食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