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氮肥处理下套作大豆根系建成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玉米/大豆种植模式中,研究了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贡选1号)根系性状与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施氮能增加根干重、一级侧根数和根系活力,提高单株结荚数和百粒重。其中低氮(N45、90kg/hm^2)处理效果较明显,使套作大豆增产16.8%~19.9%;高氮(N180、225kg/hm^2)处理延缓大豆根系衰老,但大豆产量明显较低氮处理低。根系性状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V3(三节期)与R5(始粒期)两个生育时期,所测4个根系参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其它生育时期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2.
为探讨发展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该试验分别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了播深(2、5、8 cm)、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艺措施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播深>耕作方式>覆土。其中播深对群体质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深为5 cm,8 cm次之;播深 2 cm时分蘖少群体小,主要依靠主茎成穗,且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显著减小。免耕优于翻耕,免耕能扩大群体,同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茎蘖成穗率及产量。覆土利于群体苗期分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另外,3种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显著。综合来看,丘区套作小麦机播技术配套的农艺措施宜选用“免耕+播深5 cm+覆土”,利于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3.
在弱光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对不同密度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发现烯效唑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变籽粒中的蛋白质组分所占比例,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清蛋白、球蛋白及其二者之和的含量均以20 mg/kg拌种处理的效果最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及其二者之和含量随浓度升高影响更明显。烯效唑提高了小麦面粉的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吸水率。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麦谷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4.
一、技术背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元/亩。近5年来,我省农机、农技、科研、教学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85.
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杂交籼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机插杂交籼稻稀播育秧秧苗生长特性、栽插质量、产量与效益特点。【方法】以F优498和Ⅱ优498的种子为材料开发并优选条播器后,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播种方式为主区,播种量为副区。【结果】条播播种均匀度优势明显,24行条播规格效果最佳。播种14 d后,秧苗开始产生分蘖芽,播后17至23 d是分蘖芽发生速率最快时期。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成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秧苗充实度、N积累量、分蘖芽发生率、发根力、漏插率都呈降低趋势,同时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减少,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条播相对于散播,秧苗整体素质较好,易形成壮秧,产量较高。【结论】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采用条播方式,播种密度为50 g/盘时,秧苗群体密度和个体优势之间能得到较好的协调,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186.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但是过量施氮不利于茎鞘中可溶性糖(WSC)向籽粒的转运,同时花后NSC积累量及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降低,不利于籽粒中NSC的累积;氮肥分次施用能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花后NSC对籽粒NSC的贡献率,尤以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35~180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并能维持较长的高值持续期,花后NSC积累量增加,且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提高,籽粒中NSC积累量增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7.
卵叶韭休眠芽中GA_3I、AA、ABA和ZT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卵叶韭休眠芽为试材,改进了提取纯化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4种内源激素的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采用Hypersil ODS C18柱(150 mm×4.6 mm,5μm),甲醇-0.6%冰乙酸进行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254 nm。实际分析样品表明,本法分离度好,准确度高,适合大批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8.
大豆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多重PCR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以四川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包括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禾谷镰刀菌和木贼镰孢菌为对象,设计镰孢菌翻译延伸因子基因EF-1α的种特异引物,建立多重PCR扩增体系,并进行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25μL体系为最优镰孢菌多重PCR扩增体系,4种镰孢菌等体积混合DNA 4.0μL,各镰孢菌特异正向引物1.0μL,共用反向引物4.0μL,最佳退火温度为54℃,当循环30次时,能清晰地扩增出各镰孢菌EF-1α条带,对4种镰孢菌混合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1 ng/μL。室内环境样本验证结果表明,依据EF-1α扩增片段大小,该体系能够特异地检测出大豆黄化苗与致病镰孢菌混合样本中的镰孢菌,但无法从其它真菌的DNA中扩增获得目的片段。表明基于EF-1α基因特异引物建立的镰孢菌多重PCR检测技术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大豆根腐病镰孢菌。  相似文献   
189.
试论四川盆地持续农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四川盆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现状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依据持续农业发展理论 ,从政策体制、资源环境和技术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四川盆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0.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形态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叶片和叶鞘的伸长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烯效唑处理的植株粗壮,叶片厚度、叶宽和茎基宽增加,根数增多,根长显著高于对照,根干重增加,根冠比和苗粗壮度提高,表现出显著的壮苗长相,浓度间以40mg.kg-1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