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4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和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及吸磷量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以期为优化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套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施磷显著提高了单作玉米籽粒产量,而对套作玉米籽粒产量影响不大。无论施肥与否,套作大豆秸秆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单作大豆。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套作模式下单株作物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玉米成熟期,CK、NK处理下套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高54.2%和71.8%;大豆始花期,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单作大豆高19.8%。大豆成熟期,NK、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大豆高23.8%和108.0%。无论是单作还是套作模式,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在3个施肥处理下均低于非根际土壤。CK和N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分别是套作玉米的1.19倍和1.22倍;NP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Fe-P含量是套作玉米的1.21倍。在CK、NK和NPK施肥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1.12倍、1.30倍和1.25倍,单作大豆非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22倍、1.30倍和1.06倍。CK、NK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壤Fe-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47倍和1.12倍。研究得出结论,低磷条件下,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Al-P、Fe-P的活化吸收。  相似文献   
72.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73.
不同除草剂对间作玉米大豆的药害及除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方法模拟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栽培,选用10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1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研究不同除草剂对玉米、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通过试验筛选出药害轻或药害后能恢复的5种土壤处理剂和5种茎叶处理剂,5种土壤处理剂分别为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扑·乙·滴丁酯、乙·嗪·滴丁酯、嗪酮·乙草胺,5种茎叶处理剂分别为灭草松、噻吩磺隆、双氟·唑嘧胺、氟醚·灭草松、咪唑乙烟酸。二甲戊灵和嗪酮·乙草胺的土壤处理中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玉米、大豆安全,株防效分别为60.58%和60.58%,鲜重防效分别为67.12%和55.35%。精异丙甲草胺影响间作玉米的株高和茎粗,但不影响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1.96%和78.83%,高于其它除草剂。茎叶处理中灭草松安对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株防效为52.7%,低于其它除草剂。噻吩磺隆处理后,玉米、大豆的株高受到抑制,茎增粗,但药害能恢复,且除草效果高于其它处理,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3.88%和96.1%。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茎叶处理剂灭草松对玉米、大豆更安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和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除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4.
为探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叶片叶绿体及光合荧光特性对荫蔽的响应,本研究选用南豆12、桂夏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大豆单作(CK)、单行玉米行间套作大豆(A1)和两行玉米带间套作大豆(A2)3个处理,分析大豆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作玉米荫蔽下两品种大豆叶片叶绿体基粒厚度、基粒面积/叶绿体面积、淀粉粒面积和淀粉粒面积/叶绿体面积增加,且荫蔽下南豆12基粒厚度和淀粉粒面积/叶绿体面积高于桂夏3号;叶绿体基粒数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南豆12较CK增加,而桂夏3号降低。与CK相比,荫蔽下大豆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显著降低,南豆12在A1、A2下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均高于桂夏3号。荫蔽下大豆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增加,但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和实际光化学效率(Fq′/Fm′)显著降低。南豆12在A1、A2下的Pn和Fq...  相似文献   
75.
测定了玉米各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冠层叶绿素密度及冠层光谱数据,利用原始光谱反射率与冠层叶绿素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常用植被指数、波段自由组合、连续小波变换构建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测模型,并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密度在抽雄期相较于正常对照,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  相似文献   
76.
<正>再生稻是在一季中稻高产基础上,利用其稻秆上的休眠芽萌发再生以增收一季的增产措施。头季稻开发受精以后,籽粒发育成熟,茎节上休眠芽逐渐开始萌发生长,此期采用的任何措施应兼顾两者,才能获得双季高产。研究表明,赤霉素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7.
烯效唑对小麦苗期生长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华  杨文钰 《种子》2002,(3):62-63
本文研究了烯效唑拌种浓度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小麦有明显的壮苗作用,以20mg/kg为佳。浓度不同,小麦形态有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对小麦芽鞘、叶片和叶鞘的伸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敏感度为叶鞘>芽鞘>叶片,4叶以后控长效应明显减弱;经烯效唑处理的麦苗粗壮,叶龄增加,根系增多,表现为壮苗长相;烯效唑具有“控上促下”的作用,根数、根重均超过对照,长度根冠比和重量根冠比提高;烯效唑拌种处理小麦分蘖发生早。  相似文献   
78.
临界期干旱使小麦后期分蘖多成空穗,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多,穗粒数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孕穗前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延缓特效烯能显著提高受旱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降低质膜相对透性,从而减轻干旱对膜造成的损伤;同时,通过改善幼穗水分状况,降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穗ABA含量,显著提高了花粉的育性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79.
为从植株光形态建成的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苗期倒伏发生的原因。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以强耐阴大豆南豆12和弱耐阴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倒伏率、茎秆形态、叶片光合特性,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物质含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套作受共生期内玉米的遮阴,大豆处于弱光环境,导致植株形态发生改变,光合速率降低,并发生倒伏,但两种大豆品种受荫蔽影响的程度不同。南豆12受荫蔽的影响较小,倒伏率显著低于南032-4,茎秆长粗比增加幅度和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也显著低于南032-4,相关分析表明,倒伏率与茎秆长粗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6;P0.01);与叶片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886;P0.05);叶片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说明套作荫蔽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而导致大豆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是引起套作大豆形态改变,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分析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茎秆碳氮比、叶片碳氮比和倒伏率发现,套作显著降低了茎秆和叶片碳氮比,降低幅度表现为南032-4显著高于南豆1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茎秆和叶片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871,-0.930;P0.05),茎秆和叶片碳氮比与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0.968;P0.01),说明较高的碳氮比是南豆12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的生理基础,使其能够在套作环境下维持较优的光形态特性,更适合于套作种植;分析大豆碳氮物质代谢可知,套作显著降低了大豆茎秆和叶片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不同品种间表现为南豆12显著高于南032-4。说明较高的碳氮代谢活性和光合产物运输能力是增强套作大豆抗倒伏能力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基础。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为对象,探明了套作大豆植株倒伏与茎叶碳氮代谢物质转运的关系,为培育套作专用的耐阴抗倒伏大豆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0.
<正>矮密、高效、集约、设施栽培是世界苹果栽培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现代苹果栽培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世界主要苹果栽培国家中,矮化栽培占栽培面积的90%以上,基本上实行矮化设施栽培模式,特点是宽行窄株,树体矮小,通风透光,着色鲜艳,质量好,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省工省力,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