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36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对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上,把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归纳为5点:(1)可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潮;(2)精确化技术和精准化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3)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4)农产品安全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5)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2.
经分析论证,西藏粮食的结构性短缺和城镇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靠“一江两河” 农业开发无法解决;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渐压缩青稞面积,以满足该区藏民族的民食习 惯、游牧特点和青稞酒的原料需求为标准,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发不等于开荒,本区开发 的重点是现有耕地,而不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23.
河流、湖泊和冰川是江河源区水文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研究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征,对系统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意义重大。研究在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前人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点。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主要河流有184条,其中流域面积5 000-10 000 km2的有12条,其水文生态系统构成特点是,黄河源区的一级支流河流长度较短,流域面积较小,入河口海拔高度较高,河道比降大,电力资源丰富;长江源区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河流长,年径流量大,河道比降小;澜沧江源区流域面积较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小,但其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较丰富,产水量达到25 484 m3/km2。江河源区有湖泊250个,且以淡水、微咸水湖为主。其中黄河源区面积在0.5 km2以上的湖泊89个,湖水面积1 479 km2;长江源区共有湖泊160个,但面积只有802.7 km2,其中面积在1.0 km2以上的湖泊84个;澜沧江源区只有1个湖泊,面积仅有1.0 km2,以淡水湖为主。江河源区冰川资源量达2 000亿m3,其中黄河源区有冰川68条,阿尼玛卿山分布有58条;长江源区以当曲流域的冰川覆盖面积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冰川总面积1 168.18km2,冰川储量98.3026 km3,年消融量约9.89亿m3;澜沧江源区冰川在数量上和流域面积上都较小,只有20条,面积为124.12 km2。  相似文献   
124.
黄土高原生态果园工程模式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由高效沼气发酵子系统、太阳能暖圈子系统、集雨蓄水子系统和节水滴灌子系统构成的黄土高原生态果园工程模式 ,提出了各子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构优化原则。实践证明 :设计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克服了常规沼气池存在的技术问题 ,产气率提高 5 1.7% ;设计的太阳能暖圈解决了猪和沼气池越冬问题 ,猪的生成速度提高 30 % ,沼气池产气率提高 2 0 % ;设计的集雨和贮水系统能有效地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沼气池、果树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设计的滴灌系统与沼液施肥联用 ,可一次完成灌水和施肥作业  相似文献   
125.
围绕生物质能源技术转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户用沼气池相应对策:改变政府职能和激励措施,搭建自由公平的社会平台;开拓多种融资途径,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服务体系,推进沼气技术产业化;通过科普宣传、资金扶持、政策约束和经济效益反馈激励等措施,协调和促进农村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6.
周广文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97-2198,2202
西北地区落叶果树资源丰富但果树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果树生产结构矛盾突出,果农收入水平起伏波动日益加剧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加快果树生产结构调整步伐是西北地区果树产业的重要选择。以果树生态适应性原理为导向,对果树的宏观布局和树种、品种进行科学调整与优化,以果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促进果品的深度转化,是西北地区果树产业化的主攻方向。把西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基地是我国果树产业化、区域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通过对F_2主要性状遗传进度、相关遗传进度、选择指数的估算分析,得出在有些组合中可对单株粒重进行直接选择,一些组合可用株高、抽穗期、百粒重、每穗粒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其它产量组成因素以直接选择为佳。提出可用Y=-3.4923X-11.7590X 65.3411X 0.8909X(株高 抽穗期 百粒重 每穗粒数)指数式进行组合评定和单株选择。  相似文献   
128.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9.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索总固体质量分数与作物秸秆厌氧发酵效果的关系,为户用沼气最佳进料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玉米秆和小麦秆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设计8%,12%,16%和20%4个总固体质量分数处理,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在30℃中温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研究不同总固体质量分数对秸秆产气速率、累积产气量和干物质产气率的影响。【结果】各总固体质量分数处理条件下,发酵料液的产气速率变化均与其pH值关系密切;高总固体质量分数处理条件下,发酵料液易发生酸化,但在一定范围内,发酵仍然可以正常进行;玉米秆、小麦秆最大产气速率与累积产气量均随总固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上升;玉米秆干物质产气率在总固体质量分数为20%时达到最大值(297.78mL/g),小麦秆干物质产气率在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6%时达到最大值(242.15mL/g)。【结论】总固体质量分数16%是玉米秆、小麦秆中温(30℃)液体发酵的最适宜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