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家新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1)
轮虫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动物之一,在鱼苗培育阶段,是鱼类良好的开口饵料。本文主要报道了信阳市市区、郊区一些池塘、湖泊沟渠及其它间歇性水体中的轮虫种类。迄今为止已发现有2目9科22属38种。 相似文献
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生长、消化酶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按照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0%、24%、28%、32%、36%、40%的6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0.35±0.07)g的红螯螯虾幼虾60 d,然后测定各相关指标。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8%时,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胃中的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活力先升高后下降,32%组活性最大。肝胰腺中的淀粉酶、谷草转氨酶(GO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腮Na+-K+ATP酶则相反(P<0.05)。36%组和40%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其次为20%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对饲料蛋白质含量的要求较低,28%即可满足其要求。豆粕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23.
小型温棚养殖模式 (下称小棚模式) 是近年来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养殖的热点模式。为阐明小棚模式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特点,探究该模式高产、高效的原因,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第2、第44、第69和第96天小棚模式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小棚养殖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前期;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门水平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丰度在第69天显著增加,放线菌门丰度前期较高,后期下降;属水平优势菌属中Candidatus_Aquiluna的丰度在第2天最高 (28.7%);海命菌属 (Marivita) 在中期富集,在第69天丰度最高 (9.94%);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的丰度随着养殖时间逐渐增加,在第96天达到最高 (11.63%)。通过PICRUS t2 预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丰度前20的代谢功能项在第69和第96天的丰度显著高于第2天,尤其萜类和聚酮类代谢、脂类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均高度富集,通过FAPROTAX鉴定得出,化能异养类菌的丰度在养殖后期显著增加。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总氮 (TN) 和化学需氧量 (COD) 对小棚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海命菌属、Candidatus_Aquiluna、红小梨形菌属 (Rhodopirellula) 等微生物发挥了固碳、降氮、降磷的作用。综上所述,在高密度、高氮磷的环境条件下,小棚模式的水体微生物在保持水环境稳定和增强对虾免疫与抗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Cd2 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和48 h的LC50分别是1.488 mg/L和0.526 mg/L.在Cd2 存在的条件下,其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繁殖率、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混交百分率和休眠卵数量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土池生态育苗是目前江苏沿海河蟹育苗的主导模式。通过敞水池塘开放式培养天然饵料(微藻-轮虫)达到生产河蟹苗种的目的。敞池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即在生物饵料培育过程中,通过添加培育天然饵料微藻和补充外源性饵料按照一定配比提高轮虫生产密度,延长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实现河蟹"饵料微藻-轮虫-河蟹幼苗"的土池生态育苗良性生产。通过在露天培育土池中,加入经过发酵的酵母悬液和无机氮肥(尿素)溶解液的方式,使轮虫的高峰期(1 200 ind./mL)时间维持5~6 d,最大密度达到3 320±35.78 ind./mL,比对照池最大密度(1 023±53.30 ind./mL)高出近2倍,由此可见,酵母加无机肥培养生物饵料的方式能相对缩短褶皱臂尾轮虫达到峰值的时间,并能明显提高种群的密度和延长轮虫高峰期时间。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发酵饲料对雏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肝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日龄健康精神良好的黄羽肉鸡雏鸡240只,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雏鸡饲喂基础日粮,发酵饲料组饲喂基础日粮+2%发酵饲料,试验期22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发酵饲料能提高雏鸡平均日增重,降低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但差异不显著(P> 0.05);(2)发酵饲料组的雏鸡肝脏指数极显著提高(P <0.01),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有提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 0.05);(3)发酵饲料组的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含量极显著升高(P <0.01),免疫球蛋白G显著升高(P <0.05),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极显著降低(P <0.01);(4)发酵饲料组的雏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能力极显著升高(P <0.01);(5)发酵饲料组雏鸡的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 <0.05);(6)发酵饲料组的雏鸡血... 相似文献
30.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沙蚕暴露于不同浓度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低浓度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沙蚕48、72、96h的LC50分别为71.68、49.21、33.16mg·L^-1,安全浓度为3.32mg·L^-1。在低浓度(0.0018~9mg·L^-1)马拉硫磷中暴露3和6d,沙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暴露6d时9mg·L^-1浓度组最高抑制率达88.92%,且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与马拉硫磷浓度对数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沙蚕CAT活性随马拉硫磷浓度增加表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暴露3d时0.018mg·L^-1浓度组CAT活性最高,6d时0.18mg·L^-1浓度组CAT活性最高,分别比对照组高52.02%和53.42%(P〈0.05),而浓度达1.8mg·L^-1时CAT活力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显示,沙蚕乙酰胆碱酯酶是较好的滩涂有机磷农药污染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