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1篇
  22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解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岷江下游(五通桥段)103个土壤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六六六(HCHs)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500 μg·kg-1),大部分样品中滴滴涕(DDTs)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有机磷农药(OPPs)杀螟硫磷(60.40%)和溴硫磷(55.45%)超标率较高,重金属Cd的地积累指数高达2.79.有机氯农药(OCPs)禁用20 a后在区内的降解程度较高,OPPs在土壤中的大最残留是由于农药的无序使用,外源输入是导致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区内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广,复合污染较严重,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2.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土壤养分与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及叶片中各养分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P含量与N、B的吸收呈显著正相关,全Zn、交换性Mg与N的吸收呈显著负相关 叶片P浓度主要受土壤总P供应量的影响,而与有效P含量关系不明显,但受到土壤有效N、交换性Ca、全K的促进作用和总Ca的限制作用 叶片Ca、Mg浓度与土壤C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养分平衡关系中,N平衡最重要,K、Mg次之,Ca、Zn、B、Cu等也不可忽视,可采用N/Zn、K/N、K/Zn、Ca/N、Ca/B、Mg/N、Mg/K、Cu/N、Zn/Mg、B/N衡量巨桉人工林的养分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为了了解紫花苜蓿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化感作用的响应,采用生物检测法研究了生长在不同水分[75%,55%,40%和30%田间持水量(FC)]条件下的巨桉幼树叶片水浸液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均对紫花苜蓿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作用。巨桉叶片水浸液显著降低了紫花苜蓿的发芽指数,且随着巨桉生长土壤水分的减少,降低作用增强。生长在较差水分(40%和30%FC)条件下的巨桉,其高浓度叶片水浸液显著抑制紫花苜蓿幼苗生长,但其低浓度叶片水浸液促进种子发芽;而生长在较好水分(75%和55%FC)条件下的巨桉,其低浓度叶片水浸液促进紫花苜蓿幼苗生长,高浓度叶片水浸液提高了种子发芽率。高浓度巨桉叶片水浸液降低了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另外,紫花苜蓿对巨桉叶片水浸液处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性。紫花苜蓿对巨桉化感作用的这些响应特征表明紫花苜蓿可以作为巨桉林下植被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64.
基于森林土壤碳清查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介于(4.34±0.75)~(23.41±2.75)g·kg-1,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马尾松、杉木、巨桉和柏木人工林1 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9.9±10.0)、(125.9±21.2)、(145.4±22.1)和(157.9±29.2)t·hm-2;柏木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柏木-栎针阔混交林和柏木-慈竹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7.9±16.0)和(158.6±15.4)t·hm-2.  相似文献   
65.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冷杉林(PFF)、20 a生和10 a生粗枝云杉林(SF20和SF10)以及红桦次生林(BF)的细根生物量及其碳储量.所有生态系统的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并与土壤剖面结构和物种有关.61.5%细根分布在0-20 cm层,13.3%和25.2%细根分布在有机层和深层土壤.由于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因而吸收根系分布在表层土壤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PFF、SF20、SF10和BF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489 Kg·hm-2、938 kg·hm-2、838 kg·hm-2、773 ks·hm-2,根系碳储量分别为0.775MgC·hm-2、0.469 MgC·hm-2、0.419 MgC·hm-2、0.387 MgC·hm-2.  相似文献   
66.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了该区青冈人工林(QF)、人工混交林(BF)、粗枝云杉人工林(SF)、沙棘灌木林(HP)和刺槐人工林(RP)五种典型森林群落细根的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特征.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并与土壤发育程度和树种有关;细根主要分布土壤表层0~20 cm范围内,平均占细根总量的87%,大于20 cm细根也有分布,仅占细根总量的13%;QF、BF、SF、HP和RP细根的生物量分别为3 820 kg·hm-2、2 036 kg·hm-2、1 855 kg·hm-2、1 816 kg·hm-2和1 144 kg·hm-2,碳储量分别为1.91MgC·hm-2、1.02 MgC·hm-2、0.93 MgC·hm-2、0.91 Mgc·hm-2和0.57 MgC·hm-2.  相似文献   
67.
四川丘陵平原区代表性植物的农药残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  杨万勤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100-4108
 【目的】研究丘陵平原区主要植物的农药含量,揭示区内植物农药残留特征,初步筛选吸收农药能力较强的植物和农药含量较少的植物,为该区农林业生产布局及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前期调查和区内土壤中农药残留状况,确定93个样点,采集215个植物样品,植物种类43个,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农药含量,分析农药残留特性,筛选农药含量高和含量低的植物。【结果】有机氯农药(OCP)含量高的植物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149.30μg?kg-1)、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112.99μg?kg-1)、蕉芋(Canna edulis)(88.18μg?kg-1)、甘薯(Ipomoea batatas)(75.90μg?kg-1)和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999.43μg?kg-1);含量低的植物有榕树(Firmiana simplex)(5.91μg?kg-1)、南瓜(Cucurbita moschata)(1.60μg?kg-1)和柚(Citrus grandis)(1.44μg?kg-1);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和三叶草(Medicago sativa)未检测出OCPs。所有植物样品中有机磷农药(OPP)残留量都比较低,只在巨桉(Eucalyptus grandis)(31.22μg?kg-1)、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nobcides)(6.45μg?kg-1)、黄花蒿(Artemisia annua)(43.23μg?kg-1)、甘薯(1.70μg?kg-1)、叶芽南芥(Apium graveolens)(22.90μg?kg-1)、大豆(Glycine max Merr)(49.57μg?kg-1)和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4.95μg?kg-1)中被检测出。【结论】农药残留量高的蕉芋、乌泡、山茶和小叶榕可能是很好的富集植物,紫云英、三叶草和血皮菜(Gynura pseudochinabicolor)可能为很好的排异植物。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华西雨屏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磷库特征,分析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华西雨屏区7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橘树(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迹地、橘树林地、巨桉(Eucalyptusgrandis)林地、玉米(Zea mays)地、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林地、柚子(Citrus maxima)林地和桃树(Prunus persica)林地,于2010年7月分别采集土壤根层或耕作层与根下层或犁底层原状土样,分析其磷库及有效磷特征。【结果】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不同土壤层次磷库特征,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不一致。玉米地和巨桉林地植被类型下根下层或犁底层土壤全磷库大于根层或耕作层;橘子林地具有最大的根层土壤磷库,而玉米地具有最大的犁底层土壤磷库;尽管玉米地具有较高的根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但香樟林地根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结论】植物生长和人为管理差异是显著影响人工植被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这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交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巨桉栽培区设立了60个标准地,采用相关分析和矢量诊断法进行分析,以了解巨桉人工林养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叶片的养分交互作用较为复杂。N可促进P、K、Ca、Mn等的吸收,但易受到Fe、Zn、高Ca、高Mg的拮抗,而且高N抑制了Mn的吸收;P可促进K、Mg、Mn等的吸收,但易受Zn、Fe、高Mn、高K、高Ca、高Mg的拮抗,而高浓度的P将抑制K、Zn、Fe等的吸收;K对其他养分元素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K限制P的吸收;Ca、Mg之间可相互促进吸收。同时,低浓度的Ca和Mg有利于Fe、Zn的吸收,高浓度的Ca和Mg将对N、P、Fe、Mn、S、B等养分产生拮抗,限制吸收;S可促进Zn的吸收,但易受高Ca、高Mg拮抗;Cu、Zn、Fe、Mn之间主要以拮抗为主。B相互作用较少,对其他养分几乎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0.
土壤酶活性对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秀臣  孙辉  杨万勤 《土壤》2007,39(3):358-363
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生物元素循环的积极参与者,土壤酶在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升高温度和(或)大气CO2浓度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活性。但目前对温度和(或)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酶的影响机理、过程及土壤酶对其的响应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温度和(或)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