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 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 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 μm和<53 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 μm和<53 μm团聚体有机碳30%和25%。(4)添加秸秆显著提高2 000—250 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CTS和NTS分别为49%—61%和50%—60%,且受团聚体组成影响较大。【结论】添加秸秆能够有效提高旱作土壤大团聚体(>250 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对马铃薯的长势、结薯个数影响不大,但对单株结薯重量和结薯数影响较大,密度越小,单株薯重越高,随着单株结薯个数增加,总结薯数显著下降,当密度达到4500株/667m2时,总结薯数较高,商品率较高,产量最高;当密度达到5000株/667m2以上时,单株结薯个数和单株结薯量显著下降,造成总产下降。  相似文献   
13.
负压灌溉对黄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型负压灌溉,研究了不同供水负压和氮肥水平对黄瓜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负压灌溉可以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改善黄瓜品质。与常规灌溉水氮处理(W1N1)相比,负压灌溉水氮处理(W2N1和W3N1)黄瓜产量分别提高了69.3%、20.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49.8%、165.6%;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3%和23.7%;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得出,影响黄瓜品质的关键因子依次为:果实内质因子(45.38%)、果实数量因子(36.32%)和商品瓜率因子(21.10%),说明黄瓜果实的营养成分是影响果实品质最主要的因子,再次为果实数量和商品瓜率因子。综合分析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产量、水氮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推荐W2N1和W3N1两个处理即供水水头为-5 k Pa、-10 k Pa,施氮量(N)为0.3 g/kg为较适宜水氮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负压灌溉是一种新型地下渗灌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负压灌溉高效增产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试验采用基于“作物主动汲水(Crop initiate drawing water)”原理的负压灌溉系统,探讨了不同供水处理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黄瓜氮素吸收和干物质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常规浇灌处理为对照(CK),观测4个供水负压(W1,0 kPa;W2,-5 kPa;W3,-10 kPa;W4,-15 kPa)下黄瓜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分布特征、黄瓜氮素养分吸收利用、干物质量分布、黄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负压灌溉下黄瓜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分布较稳定,盆内土壤水分分布均匀系数比常规浇灌提高了28.00%~59.68%。各供水处理土壤硝态氮收获期比初果期增加40.60%~161.15%。土壤硝态氮在CK 处理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负压灌溉处理下0~7和14~21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7~14 cm土层(P<0.05)。与CK处理相比,负压灌溉能显著降低14~21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明负压灌溉有助于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风险。负压灌溉能显著提高土壤垂直剖面硝态氮分布均匀性,且该分布均匀性在负压灌溉系统不同供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水氮分布均匀系数与黄瓜累积氮吸收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相比CK处理,W2和W3处理显著增加了黄瓜氮吸收量、干物质量和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综上所述,与传统灌溉相比,尽管负压灌溉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水氮分布均匀性,但是过高或过低的供水负压均可能产生水分胁迫,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 选茬整地 1.1 选地 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地质疏松,土壤肥沃的地块,尤以半沙壤为好,最忌板结田。水浇地要求排灌方便。  相似文献   
16.
微波遥感裸露土壤和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波段微波散射计研究了裸露土壤,有植被(红薯、大豆和花生)覆盖的土壤含水量与微波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关系,对X波段与C波段的结果做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微波遥感裸露土壤含水量方面,入射角θ=6°时灵敏度Sv最大;在θ=45°时,Sv=0;在θ>45°时,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后向散射系数反而变小。在小入射角时,两个波段的精度相差不大。微波遥感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方面,X波段比C波段的灵敏度和精度要低,但是只要工作参数选择适当,就能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和精度。应用本文提出的估算模型,X波段土壤含水量的估算误差大约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17.
改进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在我省农区 ,物理方法中的铡短、切碎方式已得到普遍应用 ,但这仅是加工粗饲料的最基本方法。经过对秸秆加工处理技术的筛选 ,其中尿素氨化技术、复合氨化技术都是经过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的最佳实用技术 ,非常适合我省农区牛羊育肥生产实际 ,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充分利用氨化技术改善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能促进牛羊育肥产业的发展 ,这已被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所证实。除此以外 ,通过合理使用糖蜜尿素矿物质营养舔块 ,可以对育肥牛羊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 ,补充所缺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利用抗病品种Acc8558和感病品种H359杂交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细条病抗性QTL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对效应最大的抗性QTLqBlsr5a进行了验证和更精确定位.以Acc8558为供体亲本、H359为受体亲本,通过连续4次回交和2次自交,结合表型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对qBlsr5a建立了受体亲本的近等基因系.进一步将该近等基因系与H359杂交,建立次级作图群体(F2∶3),对qBlsr5a进行更精确定位.结果表明,qBlsr5a真实存在,位于第5染色体短臂上SSR标记RM7029与RM413之间,表现为加性效应,能够解释26.53%的表型方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山西运城8年(2008—2015)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免耕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变化特征,分析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协同关系,为选择适宜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最佳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传统耕作秸秆翻耕还田(CT-SP)和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M)两种耕作措施,在冬小麦收获期,利用干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质量分数;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测定土壤水分(土壤体积含水量,θv;播种前贮水量,SB;收获后贮水量,SA;生育期耗水量,ET;降水利用效率,P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等关键指标。【结果】(1)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显著提高0.25—2 mm团聚体含量、>0.25 mm 团聚体含量(R0.25)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升13.9%、8.8%和9.6%。(2)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中全土SOC、>2 mm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SOC与MBC含量分别提升17.7%与23.6%、18.4%与18.2%和22.4%与39.2%。0.25—2 mm粒级团聚体对SOC和MBC的贡献率,分别提升18.4%和28.4%。(3)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提高了SA、PUE、WUE和小麦产量,分别提升17.7%、8.92%、14.98%和8.92%,并且SOC、WUE、R0.25、MWD和GMD等指标与小麦产量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DOC和EOC通过协同效应影响MBC的变化,MBC含量对SOC的总效应为0.88,是影响SOC变化的主导因子。(5)土壤贮水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协同影响小麦产量,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小麦产量表现为极显著正效应。【结论】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可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从而实现土壤固碳保墒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黄瓜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新型负压灌溉系统,研究不同系统供水负压控制下的土壤含水量对黄瓜叶片碳同化和蒸腾耗水协同作用的影响,旨在分析与确定黄瓜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为黄瓜的节水生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遮雨网室盆栽试验,设4个系统供水负压水平(W1:0,W2:-5 k Pa,W3:-10 k Pa,W4:-15 k Pa),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黄瓜光合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同一系统供水负压下,黄瓜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稳定,W1、W2、W3和W4处理下控制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分别为(103.8±1.2)%、(88.7±3.7)%、(77.4±4.5)%和(61.8±3.2)%。RSWC在61.8%-88.7%范围,黄瓜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均值均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而下降。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LWUE在同一生育时期的日均值与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均呈极显著抛物线型关系(P0.01),且不同生育时期Pn和LWUE的最高值对应的RSWC不相同。黄瓜植株干物质量和产量均以W2(RSWC为88.7%)处理最高,黄瓜经济水分利用效率以W3(RSWC为77.4%)处理最高。【结论】负压灌溉条件下,达到黄瓜叶片碳同化和蒸腾耗水之间协同平衡关系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开花期RSWC为70%—93%、盛瓜期RSWC为78%—103%、末瓜期RSWC为73%—104%。在此范围内,黄瓜能够获得较大的叶面积、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干物质量和黄瓜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