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3篇
  3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氮2因素3水平计9种组合处理,研究膜下滴灌水氮一体化施用条件下二因素不同用量对玉米灌浆前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他光合因子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寻求适宜松辽平原到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水氮施用量。结果表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线性正相关,胞间CO_2浓度与光合速率线性负相关。灌水与施氮均能提高光合、蒸腾速率,灌水作用大于施氮。氮亏缺抑制光合速率的程度大于抑制蒸腾速率,灌水量的增加促进光合速率的程度小于促进蒸腾速率。生育期1 351~1 465 m~3/hm~2的低灌溉量阻碍氮对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作用,水分亏缺引起过量施氮的负效应。1 802~2 315 m~3/hm~2的中高灌溉量下氮效应显著,而施氮量由240 kg/hm~2增至288 kg/hm~2效应微弱。生育期施氮240 kg/hm~2与灌水1 802~2 315 m~3/hm~2可作为适宜的水氮耦合用量。  相似文献   
122.
为探讨河套灌区在农田排水过程中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暗管排水综合试验区选择典型支渠灌溉控制区,针对作物各灌溉时期的水文过程、污染物的转化、迁移和汇集过程开展了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DRAINMO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农田排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RE)为4.12%~13.44%、相关系数(R)为0.80~0.92、效率系数(NS)为0.82~0.90,均在误差范围内。利用马斯京根法对斗沟和支沟排水过程进行了演算,并在此基础上对NH+4、NO-3、还原性物质、盐分的迁移、转化和汇集过程进行了分析,排水过程和NH+4、NO-3、还原性物质、盐分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一致,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宏观上描述灌区不同排水组成所形成的环境污染过程。试验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还原性物质、NO-3、NH+...  相似文献   
123.
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MTVDI)与荒漠化指数法(DDI),利用2016年4月、9月的Landsat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腹部的土壤水分进行反演,并与实测的土壤水分进行对比检验,将所反演的土壤含水量图划分为4个等级,基于此分析了2个时期毛乌素沙地腹部的旱情土壤水分分布变化。结果显示:(1)4月份MTVDI指数与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R2值分别为0.656、0.646、0.637,整体高于9月份R2值0.457、0.436、0.431,MTVDI能够较好地反映毛乌素沙地腹部土壤表层水分,且精度较高;(2)荒漠化指数DDI与MTVDI结合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监测区域土层0~10 cm深度含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10.95 %;(3)4月份,研究区0~10 cm表层土壤含水量5%~10%区域占总面积的53.72%以上,达到了6 256 km2,含水量偏低,需要加强当地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24.
泰安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安市土壤污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泰安市110个农田表层土壤(0~20cm)中7种重金属(Cr、Zn、Cu、Ni、Pb、Cd、Hg)元素进行分析并提取了3个主因子,结合泰安市工业分布情况,对比这3个主因子,分析其可能来源,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泰安市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Hg、Ni、Cu的最大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Zn与Ni、Zn与Cu、Ni与Cr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Zn与Hg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Zn、Cu、Ni、Cr主要来源于工矿业活动,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对Cd和Hg的影响较大,商业活动对Pb污染贡献最大。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是Cr、Zn、Ni、Pb4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低危害水平,Hg、Cd、Cu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5.
基于综合干旱指数的毛乌素沙地腹部土壤水分反演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克服单一干旱监测指数在复杂覆盖类型的适用性问题,以复杂覆盖类型的毛乌素沙地腹部乌审旗为例,在传统归一化干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drought index,NDDI)、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3个单一干旱监测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数的权重,结合野外不同覆盖类型实测的土壤含水率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指数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3个单一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客观反映旱情特征,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相关性最好为0.604。引入结合多指数的综合干旱监测指数模型,在8月、9月草地和沙地与表层土壤含水率指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7以上,高于基于单一指数模型的拟合精度。基于该模型,研究区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率整体较低,体积含水率不高于0.15 cm~3/cm~3的面积分别占96.47%(8月)和94.8%(9月)。总体上从东到西,由北到南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与实测表层土壤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6.
针对无花果具有耐旱、耐荫、耐盐碱、生长势强、结果早等特点,在保定市高阳县蒲口乡西陶上村进行了扦插繁育研究,种植栽培布兰瑞克、青皮、波姬红等3个较抗寒的丰产品种。配以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综合管理技术,3a实现丰产,盛果期每公顷产量达2.25万~3万kg,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27.
正仁用杏是原产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果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蔷薇科李亚科杏属,《河北果树志》认为仁用杏是西伯利亚杏(山杏)和杏(普通杏)的自然杂交种。但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特别是花期冻害等因素的影响,仁用杏大幅减产或绝收,当地群众发展仁用杏的积极性正在减弱,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杏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成为社区和谐发展的一大隐患。1冻害的发生特点与危害特征霜冻是指在温暖的春秋季节,地面温度突然降至  相似文献   
128.
为有效利用微波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类,该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春耕后试验区Radarsat-2全极化数据,利用极化目标分解方法提取得到了散射熵、平均散射角、反熵、平均特征值、单次反射特征值相对差异度、二次反射特征值相对差异度。结合实地数据,分析了各参数对于耕地、裸地、含植被水体、建筑等类别的可分离性。根据分析结果选取平均散射角、平均特征值、单次反射特征值相对差异度为分类特征变量,通过最小距离法计算了决策边界,最后结合树分类器对试验区影像进行了分类。整体分类精度93.89%,分类Kappa系数为0.914。结果表明,利用平均散射角可有效区分表面散射与二次散射及体散射;平均特征值可有效区分含植被水体与建筑物;单次反射特征值相对差异度参数可有效区分耕地与裸地。利用极化目标分解方法结合决策树分类器可精确地进行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类。  相似文献   
129.
冻融期气温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在中国西北干旱、寒冷地区,冻融作用是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基于田间实测资料,对土壤冻融期间多年水分、盐分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各个年度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温度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而且滞后时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气温的降低引起了土壤温度的降低,从而引起水分和盐分的迁移;盐分的时间变异系数(0.30~0.85)大于水分的变异系数(0.02~0.40),说明盐分的运移机制比水分运移机制复杂。该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耦合模拟的研究和秋浇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该文阐述了褐马鸡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的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