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冬小麦再生水灌溉与清水灌溉的比较研究,从作物生理角度确定再生水灌溉的可行性。试验采用不同预处理的城市再生水;同时进行大田和盆栽两种培育方式;以冬小麦叶片为检测样品;以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酶(POD)为测定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分别在不同生育期测试了再生水灌溉和清水灌溉冬小麦下,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与清水灌溉对冬小麦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而说明以再生水灌溉冬小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华北主要作物需水量近50年变化趋势及原因   总被引:35,自引:11,他引:35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对于掌握未来农业用水走势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该文利用FAO推荐的作物系数乘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华北地区6个站点近50年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并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除北京外,华北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大作物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每10年分别减少0.9~19.2 mm和8.3~24.3 mm。夏玉米需水量下降幅度超过冬小麦。其中以华北南部的郑州减少最多,下降幅度在19.2~24.3 mm/10年。与日照、降雨、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同步分析表明,需水量变化趋势与日照和风速的下降趋势相一致。由于日照减少造成到达地面的能量减少,风速减小可削弱陆地与大气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强度,故近50年来华北日照与风速的减小是作物需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对北京顺义潮褐土N_2O排放及同位素特征值(δ15Nbulk,δ18O和nitrogen isotopomer site preference of N_2O,简称SP)的影响,以期获得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_2O产生途径及变化规律,为农田土壤N_2O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与乙炔抑制法,以北京顺义潮褐土为试材,设置3个含水量梯度:67%、80%和95%WFPS(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总孔隙度的百分比或实际重量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简称WFPS),在此基础上设置无C2H2,0.1%(V/V)C2H2和10%(V/V)C2H2处理。将土壤装入培养瓶中培养2 h,之后收集培养瓶中的气体测定N_2O浓度及同位素特征值,并采集土样测定其NH+4-N和NO-3-N的含量。利用同位素二源混合模型计算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率,对N_2O产生途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根据室内土壤培养测定结果,高(95%WFPS)、中(80%WFPS)和低(67%WFPS)含水量土壤N_2O加权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17、0.27和0.08 mg N·kg-1·d-1,高含水量土壤N_2O排放量均显著高于中、低含水量处理,中含水量处理显著高于低含水量;整个培养周期,高、中和低含水量土壤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培养初期总的无机氮含量的18.05%、5.27%和1.24%(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9.61、5.72和1.35 mg N·kg-1;各处理NH+4-N+NO-3-N初始含量均为108.62 mg N·kg-1);与低含水量处理相比,高、中含水量土壤的N_2O+N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3.53倍和3.24倍,高含水量土壤N_2O+N_2累积排放量比中含水量高2.43倍,表现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无机氮(NH+4-N+NO-3-N)以气态氮(N_2O+N_2)形式的损失量逐渐增加。3个含水量处理N_2O的δ15Nbulk加权平均值变化范围为-42.93‰—-4.07‰,且较高含水量处理显著低于较低含水量处理;10%(V/V)C2H2抑制土壤中N_2O还原成N_2的过程,各含水量土壤中,10%(V/V)C2H2处理组其N_2O的δ18O值显著低于0.1%(V/V)C2H2处理组,且N_2O/(N_2O+N_2)比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各处理土壤中同时存在多个N_2O产生过程,对于培养第一周,土壤产生的N_2O的SP值于培养前4 d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之后又逐渐降低,低含水量土壤在第1—2天产生的N_2O的SP值为6.74‰—12.04‰,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率为56.36%—66.15%,此培养阶段表现为土壤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之后,硝化作用贡献率(55.78%—100%)增强;中含水量土壤N_2O的SP加权平均值为10.26‰,该土壤中反硝化作用(40.90%—74.04%)占据主导地位;加10%(V/V)C2H2的高含水量处理,在整个培养第一周均具有较高的SP值,变化范围为7.61‰—21.11‰;与0.1%(V/V)C2H2处理组相比,10%(V/V)C2H2处理的高、中和低含水量土壤排放N_2O的SP加权平均值分别降低了0.10倍、0.33倍和0.06倍。【结论】土壤含水量增加促进N_2O排放,高含水量处理中N_2O排放量最高。67%WFPS处理中,N_2O排放前期以反硝化作用为主,后期以硝化作用为主;80%WFPS处理中,N_2O主要由反硝化过程产生;95%WFPS处理中,N_2O排放以硝化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4.
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冬小麦再生水灌溉与清水灌溉的比较研究,从作物生理角度确定再生水灌溉的可行性。试验采用不同预处理的城市再生水;同时进行大田和盆栽两种培育方式;以冬小麦叶片为检测样品;以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酶(POD)为测定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分别在不同生育期测试了再生水灌溉和清水灌溉冬小麦下,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与清水灌溉对冬小麦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而说明以再生水灌溉冬小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以M26苹果矮化砧为试材,采用常规调查和壕沟法,研究了M26苹果矮化砧露地高度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矮化砧在阿克苏适应性极差,不宜作为"红富士"的矮化中间砧在该区域发展。以M26为中间砧的"红富士"苹果在阿克苏红旗坡发生抽条现象十分严重,抽条的株率高达73.30%,树体生长极弱、中心干不强、树体发枝量少、偏冠严重;中间砧露地高度对树体生长影响无明显规律;中间砧埋入地下部分基本不发新根,根系中粗根占比高,而细根占比极低。  相似文献   
26.
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RSM)为85%(对照)、65%、45%、25%,研究干旱胁迫对设施马铃薯全生育期叶片脱落酸(ABA)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发棵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5%~85%范围内,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马铃薯叶片ABA含量和St NCEDs(9-cis-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重度土壤水分胁迫情况下叶片ABA含量增加33%,St NCED1基因转录提高4倍,而St NCED2基因转录提高9倍。在水分胁迫下马铃薯发棵期叶片水分状况发生不同变化。其中气孔导度呈下降趋势,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时下降幅度最大,为81%,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气孔开放最大;在不同的水分处理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5%的叶气温差最大,平均比对照高2℃;相反,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增加,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越来越小,日变化过程中在同一时刻,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12∶00和18∶00达到了最高峰,分别为1.13μmol/mmol和1.15μmol/mmol。  相似文献   
27.
在返青时选取东北天然羊草草地保护区内的柱形土样放在花盆内,采用两种15N同位素Ca(15NO3)2和(15NH4)2SO4研究所施氮肥的去向.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的氮肥利用率差异很大,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1.2%和20.13%;NH+4-N的损失率很大,为61.9%;硝态氮的损失率很低,仅为10.7%.由此表明,该类型草地在进行施氮中硝态氮同铵态氮相比更适合该类型草地.  相似文献   
28.
喹乙醇是新型的畜禽促生长剂并具有抗菌作用,不仅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有高度敏感。可治猪禽巴氏杆菌病,但喹乙醇在兔病疗效报道较少。兔传染性鼻炎是由多杀巴氏杆菌所致,目前尚无特效的疫苗来预防,其防治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于1991年9月7日~10月5日在本镇兔场,用喹乙醇片对自然发病的兔传染性鼻炎进行了治疗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病兔试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两个不同品种冬小麦用与不用腐植酸处理种子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的发育形态与生理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腐植酸能提高冬小麦的出苗率,对植株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越冬期冬小麦叶中ABA含量,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0.
论述了我国北方干旱区发展以牧草和灌木为基础的草产业的客观性、必要性、发展方向与模式,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