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7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54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31篇 | |
综合类 | 266篇 |
农作物 | 13篇 |
畜牧兽医 | 19篇 |
园艺 | 36篇 |
植物保护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了明确香蕉叶斑病防治药剂的使用方法,开展了11种药剂、6种药剂组合和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和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1种药剂在香蕉现蕾前1个月施用对叶斑病的防效较高,均高于71.4%;现蕾时施药的防效较低,最低为57.3%。C2(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处理为最优组合,防效为76.5%,成本为312.0元/hm2。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幼果有药害。香蕉叶斑病的防治,现蕾前1个月为最佳防治时期,药剂可选择保护性和治疗性药剂组合使用,现蕾后至套袋前避免使用乳油剂型的农药,如丙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等。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不同套种作物对麻花艽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花艽为试材,将麻花艽与青海传统农作物小麦、油菜、蚕豆套种,观察不同套种作物对麻花艽出苗数、保苗数、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麻花艽栽培套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小麦套种的麻花艽出苗数、保苗数高,而与蚕豆、油菜套种的麻花艽出苗数、保苗数低;小麦播种量在18kg/667m2、油菜保苗1.2万株/667m2、蚕豆保苗1.7万株/667m2时,套种作物产量高、麻花艽出苗数多,根长更长、根茎粗更粗、单株根鲜重和根干重更重。故青海农业区种植麻花艽时,应以小麦、青稞等禾谷类作物作为套种的首选作物。 相似文献
56.
57.
对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品种农福806的幼苗分别进行10℃和5℃低温弱光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普通丝瓜幼苗对低温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5℃弱光处理期间(0~24 h),普通丝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0℃弱光处理期间(0~10d),丝瓜幼苗的POD活性以及MDA、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他3个指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丝瓜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与POD、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ro含量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对6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5℃下提取出3个主成分,在10℃下提取出2个主成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7.13亿条Clean data,在3个低温处理组丝瓜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 相似文献
58.
为使山西省乌拉尔甘草获得高产、稳产,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机械直接播种)、施肥、病虫害、收获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其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到大田试验中,与当地常规栽培技术(育苗移栽)进行产量和效益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该配套栽培技术产量高、效益好,平均每公顷产量(干质量)达6180kg,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每公顷产量5475 kg增产12.9%;平均每公顷纯收入较常规栽培技术增加7 050元。初步集成一套适宜山西地区种植甘草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今后山西省甘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刚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 a秸秆还出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 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 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低L)、9000 kg·hm-2(中M)、13 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大小为中、高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在宁南半旱区采用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