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11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披碱草内生真菌对三种草坪草种子与种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3种草坪草作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初步测定了披碱草内生真菌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披碱草内生真菌对3种草坪草种子萌发与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种子室内滤纸萌发条件下,披碱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苗重、对高羊茅的发芽率、根长、苗长、苗重和对草地早熟禾发芽率的抑制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根长和苗长、对高羊茅的根重以及对草地早熟禾根长的抑制作用(P<0.05)。盆栽条件下,披碱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披碱草草粉对高羊茅初期发芽率的促进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初期发芽率和对草地早熟禾苗长的促进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2.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其伴生种硬质早熟禾和针茅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的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烈性毒草醉马草和其主要伴生种针茅、硬质早熟禾为供试材料,研究内生真菌侵染的禾草与其他禾草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带菌(E+)醉马草抑制了针茅、硬质早熟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芽率分别下降了17.1%和13.6%,胚芽长分别降低了23.2%和16.3%;带菌(E+)醉马草对针茅、硬质早熟禾的株高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从发芽后第1周便显著抑制了2种供试禾草的生长;在与醉马草混种时,带菌(E+)醉马草对针茅和硬质早熟禾的分蘖数以及单株生物量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不带菌(E-)醉马草对2种供试禾草以上的各项指标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且针茅、硬质早熟禾对醉马草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带菌(E+)醉马草对针茅和硬质早熟禾有强烈持续的竞争抑制作用,而不带菌(E-)醉马草则对2种禾草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3.
基于镰孢菌ITS序列,设计一对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反应的镰孢菌属特异性引物TS和TR,并建立了相应的Real-Time QPCR体系.应用该反应体系,绝对定量了无肥(NF)、化肥(NP)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NPM)等3种施肥措施下大豆田土壤镰孢菌DNA含量.结果表明:引物TS和TR对镰孢菌属真菌有较好的特异性;Real-Time QPCR反应的扩增曲线中各梯度浓度标准品的循环阈值(Ct值)间隔均匀,熔点曲线无杂峰,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0.993,斜率为-0.2927;在大豆生育时期的苗期,NF、NP及 NPM 措施下土壤镰孢菌总DNA每克干土中含量分别为18.33、44.61和140.83 pg,且NPM 措施含量极显著高于NF 及 NP 措施(P<0.01).  相似文献   
194.
结荚期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荚期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为大豆主产区高油和高蛋白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34"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荚期不同光照时间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结荚期光照时间对高油和高蛋白大豆的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程度不同。随着结荚期光照时间的缩短,高油和高蛋白大豆产量明显降低,且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产量降低幅度大于高油品种"东农434"。适当缩短光照时间可提高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结论】缩短结荚期光照时间对2个大豆品种产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对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5.
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害是燕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燕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对燕麦病害的病原学、种带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探讨了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展望了我国燕麦病害的研究前景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6.
通过河西走廊灌区田问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的生产力、氮素吸收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累积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探讨了间作系统的经济生态施氮量.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生产力与施氮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 0~16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与施氮量间以二次曲线模型相关性最高;种间互作显著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增幅分别为23%和33%;间作系统生产力、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如果充分考虑到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则间作系统适宜施氮量为186 kg/hm2,对应生产力为10.6×103kg/hm2,增产14%,节约38%氮,减少75%土壤无机氮残留.  相似文献   
197.
正1整地选茬西甜瓜忌与同科作物连作,至少4年轮一次茬。栽培选非重迎茬的地块深翻30cm,每亩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5000kg,再施入生物有机西西甜瓜专用复合肥每亩50kg,耙平耙细。栽培方式采取垄作可以采取70cm标准垄或120-140cm大垄,垄高10-12cm,起垄后覆上地膜,最好膜下铺设滴灌管或微喷灌,方便灌溉和施肥。保护地栽培根据棚室结构均实行大垄栽培,一般为120cm大垄,覆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或微喷灌。2品种选择宜选择耐热、抗病、高产、优质的中早熟品种,甜瓜如龙甜6号、金妃、抗金英雄、永甜3号、金妃等品种。  相似文献   
198.
为促进食用玫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了解食用玫瑰种植农户的意愿与需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选取延庆区食用玫瑰种植典型乡镇珍珠泉乡为调查区域,在乡镇农服中心和村委会的协调下对珍珠泉乡食用玫瑰种植农户50户开展以户为单位的一对一调查问卷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均值分析。取得了如下调查结果:延庆区食用玫瑰种植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0.13~0.26 hm2,72%的农户为提高收入已连续10年种植食用玫瑰,仅40%的农户熟练掌握食用玫瑰种植技术,100%的农户仍然需要系统的技术培训;98%的农户愿意采纳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技术,进而将现有种植收入从17 535~22 515元/hm2提高到农户预期收入30 000~45 000元/hm2;收购价格不稳定是影响延庆区农户食用玫瑰种植收益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食用玫瑰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首选经济作物,具备产业升级空间,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完善营销体系稳定收购价格,可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9.
为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的侵染效果,用4种(品系)侵染期线虫的3个侵染剂量对2龄、4龄和6龄舞毒蛾幼虫进行室内生测。结果显示:从48 h时2龄和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来看,Sc-All线虫与相应侵染剂量相比其侵染效果最好(P0.05),500、1 000条·头~(-1)的侵染剂量校正死亡率为100%。从6龄幼虫生测结果看,Sf-IGA线虫用1 000条·头~(-1)的剂量48 h与Sc-All线虫效果相同,校正死亡率为100%。72 h时,4种线虫1 000条·头~(-1)剂量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Hb-NJ对4龄幼虫的侵染力最低。因此,Sc-All线虫对舞毒蛾2龄、4龄和6龄幼虫都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Sf-IGA线虫对6龄幼虫侵染效果较好。所以Sc-All和Sf-IGA是舞毒蛾潜在的生物杀虫剂,选择合适的昆虫病原线虫种(品系)及其合适剂量可以提高防治舞毒蛾幼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0.
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GGE双标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GE双标图对2013~2014年河北省玉米多点鉴定试验中10个参试品种(含对照)在8个试验点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产量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地175在产量、穗长、穗行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适应性较好;逐鹿试验点是最理想试验点,有较好地试验点鉴别力和代表性。中地175是最理想品种。GGE双标图分析为客观评价玉米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