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3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风电场生态保护及修复直接关系到工程良性运维和周边生态环境保育,对其成效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将有助于指导风能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典型陆上风电项目生产实践,提出了风电场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空气质量保护、水体水质保护、土壤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5个方面构建了长江经济带陆上风电场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成效评价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与应用,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及同类地区风电场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在城区和农村闲置土地上着力发展植树造林,林草地面积逐年增加,发展林下养鸡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需求优势逐渐显现。林下养鸡具有三大优点:一是林地空间大,有利于健康,疾病较少;二是林地有丰富的野草、昆虫,给鸡补充一些食物,能减少饲料成本;三是鸡在林地活动量大,使肌肉韧性增加,水分减少,肉质鲜美,适口性好。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林草地,在人工生态林和经济林下饲养散养鸡成为农村养殖户增收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甘露聚糖酶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500、1 000 U/kg的甘露聚糖酶,配制3种等氮(粗蛋白质水平为33.5%)等能(总能为15.7 MJ/kg)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平均体重为(5.80±0.01)g的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1 000 U/kg组罗非鱼的末重、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罗非鱼的饲料系数(FCR)、摄食量(FI)、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Na+,K+-ATP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1 000 U/kg组罗非鱼血液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00 U/kg组(P<0.05),而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0 U/kg组(P<0.05).各组罗非鱼血液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甘油三酯(TG)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白细胞总数以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500和1 000 U/kg组罗非鱼血液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甘露聚糖酶可以提高罗非鱼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进而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3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甘露聚糖酶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500、1 000 U/kg的甘露聚糖酶,配制3种等氮(粗蛋白质水平为33.5%)等能(总能为15.7 MJ/kg)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平均体重为(5.80±0.01)g的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1 000 U/kg组罗非鱼的末重、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罗非鱼的饲料系数(FCR)、摄食量(FI)、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的增加,罗非鱼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Na+,K+-ATP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1 000 U/kg组罗非鱼血液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00 U/kg组(P<0.05),而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0 U/kg组(P<0.05)。各组罗非鱼血液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甘油三酯(TG)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白细胞总数以及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500和1 000 U/kg组罗非鱼血液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甘露聚糖酶可以提高罗非鱼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进而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35.
为了明确极端暴雨下不同尺度流域的产流产沙特征,为应对极端暴雨事件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导致的暴雨洪水事件,采用暴雨中心的辛庄控制站和弥河干流黄山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分析了本次暴雨中两个不同尺度流域的径流、泥沙总量及过程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8月10—17日,辛庄观测站次洪水径流总量为123万m3,实测洪峰为40.96 m3/s,洪水泥沙总量为4600 t,产沙模数为1285 t/km2。黄山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为2210 m3/s,是自1988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流量,重现期为33.3年一遇。黄山水文站输沙量为36.23万t,输沙模数为966 t/km2。本次暴雨洪水的输沙量是多年平均输沙量(19.50万t)的1.65倍,与2018年夏季汛期洪水泥沙过程的水沙关系曲线相关性较好。综上,基于水沙关系的黄山水文站流域场次洪水输沙量预测方法是准确的,说明在极端暴雨事件中采用历史洪水泥沙关系预测输沙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流域植被覆盖分形维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量化和表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复杂性是研究植被与地表物质迁移关系的重要问题。为研究植被覆盖分形维数的表征特点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特征,该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分形布朗运动理论,结合像元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空间分布,提出并计算了植被覆盖分形布朗运动(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FBM)分形维数。结果显示,流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可用分形维数表征,其值在2.5~3之间,越接近2.5,表示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越复杂。植被覆盖FBM分形维数与流域内均值化NDVI值和NDVI值的变异系数无直接关系,与单位面积不同NDVI值的像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66,P0.01)。植被覆盖FBM分形维数具有尺度效应,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到一定尺度后趋于平稳。流域植被覆盖FBM分形维数能够克服NDVI像元点奇异值等对植被空间分布量化表征计算的干扰,相对传统表征植被覆盖的指数,其在水文、土壤侵蚀等模型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7.
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空间格局作为流域地貌表面形态与生态景观特征的重要反映,一直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土壤侵蚀的角度来看,不同强度等级土壤侵蚀的图斑可以视为景观的一种元素[1],这样就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不同等级土壤侵蚀所组成的景观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De Cola[2]、Lam[3]等利用分形维数指标对区域景观复杂性和人类扰动强度进行了研究;张志等[4]在GIS支持下研究了宜昌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景观的面积对比、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度等参数;田光进等[5]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研究了中国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背景;王库等[1]通过FRAGS  相似文献   
38.
发酵床养猪猪蛔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发酵床养猪技术,猪病大大减少,但仍有猪病发生。2009年以来,嘉峪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和大北农集团合作,共同开展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示范、推广。根据近3年来的养殖经验,结合嘉峪关市实际情况,在利用发酵床养猪技术中,对猪寄生虫病,尤其猪蛔虫病的防治应给予足够重视。1危害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小肠内而引起的线虫病。本病流行较广,严重危害3~6月龄仔猪,增重率可下降30%。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无论是在发酵床上养殖,还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水土保持植物的降水、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作为管道绿化用草的草种。[方法]采用观察现场实地监测的办法,研究了扰动后的土壤性质变化、自然降雨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工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筛选确定了既具备生态适应性,又实用、经济的紫花苜蓿、冰草、芨芨草、草木樨等4个适生优良草种的种植设计、种植方法,监测了其在不同施工区的生长发育状况。[结论]对管线进行合理植物措施配置,优选适宜作为管道绿化用草的草种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管护管道安全。  相似文献   
40.
风能资源的开发能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风电场的建设成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风电场生态修复的建设将有利于风电场的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缺少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风电场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风电场生态修复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国内外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国内共有23所机构参与相关论文发表,国外发文机构主要来自于欧洲、北美洲;2)国内外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治理分区、技术措施等方面,未来国内外研究都将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模型创新,将使风电场生态修复更具创新性与时代性,推动风电场建设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