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15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板栗液膜贮藏保鲜方法及其生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肇源县大兴公社大兴、联结大队黄牛配种集群点,用LRH—A,作了促情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试验一组用断乳干乳空怀母牛20头;试验二组用哺乳空怀母牛20头;对照组用哺乳空怀母牛20头,于1981年7月10日对试验两组牛普遍注射LRH—A,每头  相似文献   
13.
青海大通中国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 1 4a生沙棘纯林及沙棘×青海云杉和沙棘×白桦×青杨以及无林对照剖面 2 0个土样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 ,比较研究了青海大通黄河上游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系统的微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①在青海大通营造沙棘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 4a生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 1 79.35 %和1 67.68% ,0 - 80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5 9.1 44和 41 .0 2t/hm2 ;②沙棘的固氮作用使土壤氮素含量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沙棘纯林及混交林 0 - 80cm的贮蛋量较对照分别增加 3.1 1 9t/hm2 和 2 .5 74t/hm2 ,速效氮贮量增加 30 0 .69kg/hm2 和 2 33.5 5kg/hm2 ;③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增长作用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 ,而速效氮在土壤中下层高于表层。④ 1 4a生沙棘纯林的培肥效应高于沙棘混交林 ,而沙棘与针叶树混交培肥效果又低于沙棘与阔叶树混交。  相似文献   
14.
光转换地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地膜,不仅能增温保水,还能将植物无法利用的光转换成易被作物吸收的光,具有很好的增产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转光地膜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2013年我们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开展新型地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污水处理厂的堆肥污泥、生污泥和通州区的熟土为对象,探讨污泥混配土淋溶液中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污泥、堆肥污泥和熟土混配后可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As、Cd、Ni、Cu、Ph的含量,生污泥系列淋滤液中Pb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最大;堆肥污泥系列淋滤液中给地下水带来污染可能性最大的因子是As.但各处理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都很低,基本符合国家第II类地下水水质标准,因此淋滤液中的重金属基本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6.
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 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模式E(柠条),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309 1、5.089 4、4.657 3、4.081 6、3.410 5;在高山区为模式H(白桦 青海云杉)>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228 9、5.071 7、4.699 2、2.780 9、2.646 2,群落乔、灌、草3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在优势度方面,草本层在森林中的作用远不及乔木层。  相似文献   
17.
光转换地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地膜,不仅能增温保水,还能将植物无法利用的光转换成易被作物吸收的光,具有很好的增产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转光地膜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2013年我们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开展新型地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围场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把全县第一农业主导产业——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促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河北省围场县实际,论述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大优势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未来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指导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黄河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青海大通县为例,对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荒草地、天然灌丛等植被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天然云杉林>退耕林地>天然灌丛>农地>天然荒草地。这一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实现了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并提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分析了1990年和2005年两个不同时期SEPDI值,对该区紫色土的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标准,该区紫色土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3级--无险型、轻险型和危险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值从1990年到2005年没有显著的变化,1990年的SEPDI值为2.05,2005年为2.07.分析了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土层厚度、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大规模移民搬迁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